八达岭长城传说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流传于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沿线一百七十余公里范围内的民间文学,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最早有关八达岭的传说源于上古神话,产生于文字创造之前,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明代,八达岭长城一线建有八大山寨,寨寨屯兵,每一处村、寨、城、关甚至石、泉等都有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根植于民间,地域性强,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是通俗易懂的原生态文学样式,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2008年6月7日,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32。
- 中文名称 八达岭长城传说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 国家
-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 申报地区 北京市延庆县
历史源流
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地区建筑历史最久远的长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及交通要道。八达岭长城2300多年的建筑史,就是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县文化馆就开始对八达岭长城 地区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据统计,全县共挖掘整理八达岭长城传说160余篇,
这些作品集中刊发在《延庆民间故事传说》、《妫川民间故事传说》、《长城脚下的传说》、《烽火长城》、《长城脚下的故事》、《八达岭史话》、《中国长城故事集》等书籍内,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地方特色。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记录八达岭地区农村变迁的《帮水峪》、《里炮》、《石佛寺》等书籍先后出版,丰富了八达岭地区传说的内容。

主要内容
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地区建筑历史最久远的长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及交通要道。八达岭长城2300多年的建筑史,就是八达岭长城传说的发展史。
《八达岭长城传说》涉及面广,题材众多,内容丰富,表达了群众的思想情感,主要包括5个方面。其中,八达岭长城的神话传说主要包括《仙女点金砖》、《长城三关的来历》、《张果老修拐脊楼》和《二郎神与赶山鞭》等;孟姜女的传说主要有《粽子为啥是三角的》、《孟姜女和最早的一段长城》、《挂纸庵》等,这些传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八达岭长城地区的风物传说主要包括关沟72景传说以及关隘、城堡、烽火台和村寨的传说等;"八达岭"名称由来的传说主要包括《元仁宗诞生于延庆》、《李自成进京》、《把鞑岭》等。此外,《八达岭长城传说》还记载了八达岭长城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的传说。
传承意义
《八达岭长城传说》说是"原生态"的文学样式,它植根于民间,方言特点突出,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传奇色彩,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题材广泛、特色鲜明、地域性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也凝聚了八达岭长城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和异彩缤纷呈的文化现象。这些优美动人的传说,经过无数人不断的讲述、流传,至今深植于民间,并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