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全血低切粘度

2022-07-04 03:55:50 百科资料

全血粘度 [标本采集],以肝素或EDTA盐抗凝。

  • 中文名称 全血低切粘度
  • 抗凝 肝素或EDTA盐
  • 测定 4h内
  • 清晨空腹 静脉血5ml

  全血粘度 [标本采集],以肝素或EDTA盐抗凝。[正常参考值]全血比粘度 男 3.43~5.07女 3.01~4.29全血还原比粘度 5.9~8.9[临床意义]全血粘度是指液体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动的倒数。粘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比粘度值与粘度成正比,液体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愈长,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 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提供重要依据。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