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创刊于200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
据2020年3月《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官网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第六届编委会有编委58人、顾问9人、特约编委2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2人 。
据2020年3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共出版文献4438篇、总被下载306123次、总被引12686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45、(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56 。据2020年3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共载文4276篇、基金论文量为568篇、被引量为12636次、下载量为95962次,2017年影响因子为0.84 。
- 中文名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 外文名称 Clinical Educ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 语种 中文
- 类别 医药卫生科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办刊历史
2003年,《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创刊。
2004年,该刊以季刊稳定发行。
2006年,该刊刊期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
2019年,该刊刊期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 主要栏目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主要有述评、论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教学探索、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卫生保健、危重病急救、病例讨论、病例报告、综述、讲座、学术动态、护理、放射、消息等栏目 。
- 读者对象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读者对象为医务工作者,重点是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类技术人员、城乡基层医疗保健人员、从事全科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及参与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临床各专科医师 。
- 刊登内容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刊登内容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全科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新进展、全科医学临床或教育领域的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报告、临床诊治经验、医学教育实践总结、急诊急救、相关药物与药理、社区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和社区卫生管理等 。
人员编制
据2020年3月《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官网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第六届编委会有编委58人、顾问9人、特约编委2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2人 。
职务 | 名单 |
编委 | 马长生、王公望、王克安、王改兰、王建安、乌正赉、石一复、叶志弘、叶再元、冯凭、卢祖洵、任光圆 、励建安、余海、严静、何超、吴春容、张虹、张孟华、张群华、李宁、李强、李俊伟、应可净、吴金民、沈洪、沈来根、陈楠、陈晓非、陈亚冈、陈怀红、陆远强、周郁鹤、罗建红、胡大一、胡野、杨秉辉、姚希贤、赵凯、赵小英、赵正言、赵忠新、高翔、倪娇娜、涂鉴森、顾湲、郭杏雅、崔树起、章辉、章士正、黄素霞、谢幸、葛松林、鲍勇、鲍德国、蔡华波、蔡秀军、戴宁 |
顾问 | 顾世亭、张苏展、李鲁、来茂德、姒健敏、陈智、杨泉森、郑树森、 梁万年 |
特约编委 | David MC、Fadden |
责任编辑 | 葛芳君、高金莲 |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20年3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共出版文献4438篇 。
据2020年3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共载文4276篇、基金论文量为568篇 。
收录情况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收录 。
影响因子
据2020年3月9日中国知网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总被下载306123次、总被引12686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45、(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56 。
据2020年3月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被引量为12636次、下载量为95962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因子为0.84(临床医学综合刊均影响因子为1.3),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1918名 。
文化传统
办刊宗旨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以科学性、启发性、普及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宣传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成果,探讨全科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反映中国全科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动态和新成果,普及全科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交流全科医生临床实践和研究的经验,介绍中国国外全科医学教育经验以及中国国外全科医学专家来华讲学的具体内容为宗旨 。
投稿指南
1、投稿应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能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或实践意义,要求论点明确、资料真实、文字精炼、层次清楚、工整规范。
2、论著、综述等一般在4000字左右(包括图表和参考文件),短篇不超过1000字。
3、文题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不设副标题为好,尽量不使用缩略语。
4、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编脚注于首页左下方,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的主要负责人,作者姓名排序需在投稿时确定,需要更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一经编排,不得更动。
5、论著类文章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摘要的格式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四部分,用第三人称撰写,结果中给出主要数据,作者(汉语拼音)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et al",姓名后直接列出单位的英译名称及邮政编码。
6、论著类文章需标引2~5个关键词,标引关键词应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尽量使用新版美国国文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名誉主编 | 巴德年 |
社长、主编 | 蔡秀军 |
编辑部主任 | 蔡华波 |
副主编 | 王建安(常务)、陈亚冈、罗建红、赵正言、赵小英、谢幸鲍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