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免疫复合物病

2022-07-13 20:00:20 百科资料

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存在有两种方式,一是血液中的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二是组织中固定的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技术可分为抗原特异性方法和非抗原特异性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性质不太清楚或非常复杂,所以抗原特异性方法并不常用。

  • 中文名称 免疫复合物病
  • 外文名称 immune complex
  • 别名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 存在方式 一是存在于血液中

简介

  别名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免疫复合物病

  循环免疫复合物是体内抗原和抗体反应形成的,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只有少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沉淀下来,引起组织损伤,造成疾病.

  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原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按此类不同,可将CIC疾病分类如下:

  (1)与内源性抗原有关者: ①IgG抗原: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冷球蛋白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 ②核抗原:系统性红斑狼疮。 ③特发的细胞抗原: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与外源性抗原有关者: ①医源性抗原: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 ②环境中抗原:吸入性抗原(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摄入性抗原(疱疹样皮炎)。 ③传染性生物性抗原: A.病毒性抗原:肝炎、登革出血热。 B.细菌性抗原: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麻风。 C.原虫性抗原:疟疾、锥虫病。 D.蠕虫性抗原: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

  (3)抗原性质不明者: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伴有或不伴有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性脉管炎。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后可自然恢复。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体如乙肝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变性DNA及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肝脏、关节、皮肤等部位血管壁,激活补体和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两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在小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见于临床上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出现的与过敏性休克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发生机制不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无IgE参与,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被大量杀死后,其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激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血压下降,导致过敏性休克。

  确诊免疫复合物病的指征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正常免疫功能之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出现不一定意味着致病,只有符合免疫复合物病的确诊指征,才可考虑患此类疾病。这些确诊指征为:

  ( l )血流中出现的免疫复合物必须能确认其中的抗原和抗体。

  ( 2 )组织中应有抗原和抗体沉积。

  ( 3 )免疫复合物水平与疾病须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检测

  根据免疫复合物的物理学、免疫学和生物学特性,已经设计出很多检测CIC的方法(表24-4),本章只述及常用的代表性方法。

  表24-4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类别

  原理

  方法

  敏感性

  备注

  物理法

  分子大小

  1.超速离心

  -

  适于研究

  2.分子超滤

  -

  适于研究


  3.凝胶过滤

  30μg

  适于研究


  溶解度

  1.PEG沉淀

  20μg

  粗定量,易推广


  2.冷沉淀

  -

  定性,临床应用



  补体法

  固定补体,结合C1q

  抗补体试验

  0.1μg

  常用,特异性差

  1.C1q凝胶沉淀试验

  100μg

  定性,不易普及


  2.C1q偏离试验

  4μg

  不易普及


  3.液相法

  10μg

  不易普及


  4.固相法

  1μg

  不易普及


  胶固素

  胶固素结合试验

  3μg

  敏感,稳定


  抗Ig法

  结合RF

  1.RF凝胶沉淀试验

  100G

  定性,不敏感

  2.mRF固相抑制试验

  1~20μg

  不易普及


  3.PRF凝集抑制试验

  1~10μg

  不易普及


  结合Ig

  抗抗体法

  2~3μg

  不易普及


  细胞法

  Fc受体

  1.血小板凝集试验

  1~4μg

  需新鲜制备

  2.ADCC抑制试验

  5~10μg

  细胞活性质控难


  3.Mφ吞噬抑制试验

  0.03μg

  细胞活性质控难


  补体受体

  1.Raji细胞法

  6μg

  需维持细胞株


  2.花环抑制试验

  10μg

  影响因素多



  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确定免疫复合物病的直接证据不是检出CIC,而是在病变部位查到固定的IC沉积。在一些自身免疫病和免疫复合物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寻常型天疱疮等,组织沉积免疫复合物的检出对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都比CIC的检出更有意义。

  检测组织沉淀免疫复合物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首先从适当的病理部位采取组织标本做冰冻切片,用荧光标记物的抗人IgG或抗人C3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到相应部位显示荧光为阳性反应(详见第十七章);也可用酶标抗人IgG或抗人C3与标本切片反应,再用酶的底物溶液显色,用普通生物显微镜即可观察到相应部位被染色.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

  判定免疫复合物为发病机制的证据有三:①病变局部有IC沉积;②CIC水平显着升高;③明确IC中的抗原性质。第三条证据有时很难查到,但至少要具备前两条,单独CIC的测定不足为凭。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也存在少量的CIC(大约10~20μg/ml),其生理与病理的界限不易区分。另外,CIC检测的方法太多,其原理各不相同,用一种方法测定为阳性,另一种方法检测可能为阴性;但与免疫组化法一起检测,其意义就大得多。

  目前已经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部分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疾病为免疫复合物病,CIC检测对这些疾病仍是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也有一定意义。在发现紫癜、关节痛、蛋白尿、血管炎和浆膜炎等情况时,可考虑免疫复合物病的可能性,进行CIC和组织沉积IC的检测。另外,患有恶性肿瘤时CIC检出率也增高,但不出现Ⅲ型变态反应的损伤症状,称之为临床隐匿的IC病,然而这种状态常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相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