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光叶蕨

2022-07-01 01:31:44 百科资料

光叶蕨(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是蹄盖蕨科,光叶厥属中等大的林下阴地常绿植物。根状茎短横卧,叶近生。叶柄基部褐色,稍膨大,近光滑,叶片狭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顶部羽裂渐尖头,羽片近对生,平展,无柄,中部狭披针状镰刀形,渐尖头,向上弯,基部不对称,裂片可达十对左右,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叶干后近纸质,淡绿色,无毛;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卵圆形,孢子圆肾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较密的棘状突起。

中国特产,分布于四川西部,生林下阴湿处,海拔2450米。

光叶蕨是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濒危物种。

  • 中文名 光叶蕨
  • 学名 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
  • 别称 如意菜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横卧,被有残留的叶柄基部,先端被有浅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能育叶长40~45厘米;叶柄长可达7~8厘米,直径约2毫米,基部褐色,稍膨大,略被一二伏贴的披针形鳞片,向上禾秆色,近光滑,向轴面有一条浅纵沟;叶片狭披针形,长可达35厘米,中部宽6~8厘米,向两端渐变狭,顶部羽裂渐尖头,向下一回羽状一羽片羽状深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平展,无柄,相距约1厘米(下部的较疏远),基部一对长仅1厘米左右,三角形,中部最长的羽片长3~4厘米,基部宽约1厘米,狭披针状镰刀形,渐尖头,向上弯,基部不对称(上侧较宽,截形,下侧较狭楔形或钝圆),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裂片可达十对左右,斜向上,长圆形,钝头,彼此以狭缺刻分开,在羽片下部,羽轴上侧的裂片较下侧的略长,且基部2片较大,长约5~8毫米,宽约3毫米,向上逐渐变短,基部下侧一片近卵圆形,略缩短,边缘全缘,或下部1-2对略具小圆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侧脉上先出,3~5对,单一,斜上,伸达叶边。叶干后近纸质,淡绿色,无毛;叶轴上面有纵沟,无毛。孢子囊群圆形,每裂片一枚,生于基部上侧小脉背部,靠近羽轴两侧各排列成一行;囊群盖卵圆形,薄膜质,灰绿色,老时脱落,被压于孢子囊群下面,似无盖。孢子圆肾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较密的棘状突起。

光叶蕨

生长环境

  光叶蕨多生长在终年潮湿,雾、雨水多,日照少的环境下。一般要求气候是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 低气温-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5~90%。而且年雾日达280天以上;日照时数不足1000小时。土壤要求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扁刺锥,珙桐,香桦,糙皮桦,水青树,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械等。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光叶蕨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四川天全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终年潮湿多雾,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光叶蕨在河南省西峡县亦有零星分布。

繁殖方法

  光叶蕨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制。

光叶蕨

栽培技术

  光叶蕨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生长初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施肥应薄施、勤施,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光叶蕨

主要价值

  光叶蕨为中国特有,介于蹄盖蕨属(Athyrium)和冷蕨属(Cystopteris)之间,在研究 蕨类植物杂交和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上有一定的价值。植株小巧玲珑,叶色清翠欲滴,姿态优美,也是很好的观赏植物。

保护现状

  光叶蕨的野生种群分布数量极少,分布区非常狭窄,它们对于生存和繁衍条件要求苛刻,这使得光叶蕨的生存极其脆弱,很容易陷于濒危状态。加之由于人们修建盘山路和大量砍伐森林,改变了光叶蕨的生存环境,致使仅有的极少数植株,生存状况恶化,陷于灭绝的境地。 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仅极少数存于灌丛下。

  本种已濒临绝灭,原产地应严禁破坏,宜设法人工栽培繁殖等方法进行保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