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食俗

元宵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中国法定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于后代的炸元宵。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只是应节食品较唐朝更为丰富。
- 中文名称 汤圆
- 外文名称 sweet dumplings
- 主要食材 核桃仁,白糖,糯米细面
- 口味 芝麻味,水果味等
及至南宋,就有所谓"乳糖圆子"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们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高粱面、黄米面和包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的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