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是以有效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降低为主。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生理需要睡眠时间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但睡眠时间长短和深浅,可有体差异。婴儿及儿童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行症等。
- 挂什么科 神经内科、中医科
- 哪些症状 打呼噜、喉头哽咽、呼吸暂停、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多汗、肢体抽动、磨牙、梦话、梦游、遗尿、夜惊、梦行症
- 好发人群 2-12岁的儿童
- 需做检查 CT、磁共振
- 引发疾病 鼻炎、鼻息肉、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
病因
主要是由于:躯体疾病、饥饿、口渴或过饱、养育方式不当、睡眠习惯不良、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影响。
症状
儿童睡眠障碍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及一系列相关症状构成。相关症状包括打呼噜、喉头哽咽、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不安、多汗、肢体抽动、梦话、磨牙、梦游、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形式:
1.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
多见于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肢体跳动、反复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讲梦话等。有的患儿不愿上床,要求抱着走动,或是迟迟不能入睡、浅睡或早醒。
2.夜惊
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发作时脑电图出现觉醒的a节律。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l~10分钟,发作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3.梦行症
较为常见,常伴有夜间遗尿。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在入睡后0.5~2小时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意识蒙眬不清、东抚西摸、徘徊走路或做些游戏动作,此时不易唤醒,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可安静入睡,事后完全遗忘。
检查
脑电图、微量元素检测等。
鉴别
1.精神因素所致的失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兴奋等可引起短暂失眠,主要为入眠困难及易惊醒,精神因素解除后,失眠即可改善。神经衰弱病人常诉说入眠困难,睡眠不深、多梦,但脑电图记录上显示睡眠时间并不减少,而觉醒的时间和次数有所增加,这类病人常有头痛、头晕、健忘、乏力、易激动等症状。抑郁症的失眠多表现早醒或睡眠不深,脑电图描记显示觉醒时间明显延长。躁狂症表现入眠困难甚至整夜不眠。精神分裂症因受妄想影响可表现入睡困难入睡眠不深。
2.躯体因素引起的失眠: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痛痒、鼻塞、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尿频、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心悸等均可引起入眠困难和睡眠不深。
3.生理因素: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初到异乡、不习惯的环境、饮浓茶咖啡等可引起失眠,短期适应后失眠即可改善。
4.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利血平、苯丙胺、甲状腺素、咖啡碱、氨茶碱等可引起失眠、停药后失眠即可消失。
5.大脑弥散性病变:慢性中毒、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障碍、脑动脉硬化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脑弥散性病变,失眠常为早期症状,表现睡眠时间减少、间断易醒、深睡期消失,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及意识障碍。
并发症
儿童睡眠障碍可能随年龄增长成为成人之后睡眠障碍(以失眠症为主)的主要发生因素。即使是在儿童期,睡眠障碍的负面影响也会使孩子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和品行障碍等。如果不给予有效的治疗,长年下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如头痛、腹泻、呕吐等。
预防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休息。解除患儿心理压力,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解除焦虑、放松身心。
白天适度增加患儿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还应注意调整患儿的睡眠姿势和枕头高低,以保持良好睡眠姿势(侧卧位)和枕头的适宜高度(10厘米左右)。
治疗
须了解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对策。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定时间睡觉。避免睡前兴奋活动或看惊恐的电视节目,减少学习负担过重。对于梦行症儿童须防止越窗跌伤等意外。对于反复出现睡眠障碍的儿童,睡前可服适量安定或硝基安定,见效可连续治疗1~2周,如睡眠正常后可逐渐停药。学龄儿童可用服小量阿米替林治疗。
饮食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