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柱炎
- 挂什么科 外科
- 哪些症状 腰弯背驼、背部僵硬疼痛
- 好发人群 20--40岁人群
- 需做检查 CT检查、MRI
- 引发疾病 多关节炎
病因
医学科技至今尚未找出明确的发病原因,但它与遗传(人体内白血球抗体HLAIB27)、免疫与感染有关。若家族中曾出现此症患者,则其家族成员最好预做检查,以便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症状
僵直性脊椎炎一旦发生后,便呈无可逆转的发展,其病程有以下特点:脊椎、髋骨、骨盆荐骨发炎→骨点及关节钙化、僵直→脊柱无法弯曲、失去弹性→发炎及僵直情况向脊椎上下蔓延。
在发炎情形稍退后,脊骨上下会出现粘连的骨刺,而使腰弯背驼、僵硬疼痛。除了脊柱僵直如铁外,患者也易因骨骼韧带及骨点肌腱发炎,而有疼痛现象。
此症患者以20至40岁的成年人居多。男多于女,不少患者是在服役中发生此症,致误以为是军中过度操练、跌打损伤带来的疾病。事实不然,据统计,国人每千人中就有四个此症患者,男性病情比女性严重,病程也较快。
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便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 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磁共振(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美国科学家研究了36例患者,24例为炎性下背痛,12例为机械压力所致下背痛 的病人。通过标准的X线检查骶髂关节正常。但应用MRI检查:发现54%的炎性下背痛和17%的机械原因性下背痛的患者有骶髂关节炎 .
用SPECT 检查:发现38%的炎性下背痛存在骶髂关节炎,而机械原因组无此发现。MRI和SPECT同时检查阳性发现率明显升高。炎性下背痛者58%和机械性下背痛者17%的患者存在骶髂关节炎。因此研究者认为MRI和SPECT闪烁造影骶髂关节拍片,非常有助于极早 期诊断和治疗,从这个角度讲明显优于普通X线,但费用昂贵,不提倡作为常规检查。
鉴别
1.非特异性腰背痛:大多数腰背痛都是此类患者,该类疾病包括:腰肌劳损、腰肌痉挛、脊柱骨关节炎、寒冷刺激性腰痛等,此类腰痛类疾病没有AS的炎性腰背痛特征,进行骶髂关节X线或CT检查以及行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相关化验容易鉴别。2. 臀肌肌筋膜炎:本病常出现单侧臀上部疼痛,需要和AS进行鉴别。但该病疼痛程度不重,一般不引起行动困难,无卧久加重的特点,炎性指标均正常,骶髂关节不会出现病变。
3.腰椎椎间盘脱出:椎间盘脱出是引起炎性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病限于脊柱,无疲劳感、消瘦、发热等全身表现,所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均正常。它和AS的主要区别可通过CT、MRI或椎管造影检查得到确诊。
4. 髂骨致密性骨炎: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骶部疼痛和发僵。临床检查除腰部肌肉紧张外无其他异常。诊断主要依靠X线前后位平片,其典型表现为在髂骨沿骶髂关节之中下2/3部位有明显的骨硬化区,呈三角形者尖端向上,密度均匀,不侵犯骶髂关节面,无关节狭窄或糜烂,故不同于AS。该病无明显坐久、卧久疼痛的特点,且接受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时不如AS那样疗效明显也是两种疾病的鉴别点。对于一些女性AS早期的患者,和本病较难鉴别,骶髂关节MRI检查可能有一定帮助,但仍需综合临床情况判断,对于较难鉴别的患者建议随访观察。
5. 类风湿关节炎:在AS早期,单纯以外周关节炎表现为主时特别需要与类风湿关节炎进行鉴别。①AS在男性多发而类风湿关节炎女性居多。②AS无一例外有骶髂关节受累,类风湿关节炎则很少有骶髂关节病变。③AS为全脊柱自下而上地受累,而类风湿关节炎只侵犯颈椎。④外周关节炎在AS为少数关节、非对称性,且以下肢关节为主,并常伴有肌腱端炎;在类风湿关节炎则为多关节、对称性和四肢大小关节均可发病。⑤AS无类风湿关节炎可见的类风湿结节。⑥AS的类风湿因子阴性,而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率占60%~95%。⑦AS以HLA-B27阳性居多,而类风湿关节炎则与HLA-DR4相关。
6. 痛风:部分本病患者下肢关节炎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有时发病期血尿酸不出现升高,此时往往需要与AS引起的外周关节炎进行鉴别。此时需综合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仔细鉴别。
7.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又称强直性骨肥厚,或Forestier病。该病发病多在50岁以上男性,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常有脊椎痛、僵硬感以及逐渐加重的脊柱运动受限。其临床表现和X线所见常与AS相似。但是,该病X线可见韧带钙化,常累及颈椎和低位胸椎,经常可见连接至少4节椎体前外侧的流注形钙化与骨化,而骶髂关节和脊椎骨突关节无侵蚀,晨起僵硬感不加重,血沉正常及HLA-B27阴性。根据以上特点可将该病和AS进行区别。
8. 代谢性骨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钙磷代谢异常等代谢性骨病常出现脊柱疼痛变形、身高变矮、髋关节疼痛等表现,影像学可以见到骨质明显疏松或硬化,但骶髂关节面没有模糊、破坏,一些特征性的化验检查,如:血尿钙、磷离子,血清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等异常可与AS鉴别。
9. 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本病是一种基因异常导致的骨骺发育不良性疾病,患者通常在5~10岁后因生长发育停滞而出现短躯干侏儒,并出现腰髋部和外周关节的轻中度疼痛及活动受限。有身高矮;桶状胸;肩胛骨上抬;跛行步态;外周关节粗大等特殊体征。X线可见脊柱侧/后凸畸形;椎体扁平,前后径及横径增宽;椎体前缘上边和下边骨化缺失呈“横置花瓶”状;骨盆小,髂翼耳状面缺失,髋臼浅,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间隙增宽,股骨颈粗短,年龄偏大者可见股骨头变扁,表面不平;外周关节关节间隙狭窄,干骺及骨端增大,继发骨关节炎。本病的体态与晚期AS相似,有时骶髂关节因骨质疏松、间隙增宽等原因会出现一些异常改变,因此需与AS进行鉴别。
预防
应强调指出的是,在临床上表现的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有的患者病情反复持续进展,有的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发病年龄较小,髋关节受累较早,反复发作虹膜睫状体炎和继发性淀粉样变性,诊断延迟,治疗不及时和不合理,以及不坚持长期功能锻炼者预后较差。尽管生物制剂的出现令本病的预后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但本病仍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 难于彻底根治,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长期随诊。治疗
目前治疗方法仅止于用药物控制发炎及借复健维持关节活动性两种。为了控制此症的病情发展及复健,医师建议患者,不妨从以下生活细节著手:保持良好立姿、坐姿及睡姿,以免背脊屈曲,加重弯腰驼背。
日常保持规律且持续地运动复健,可软化僵硬处,维持关节伸展性。定时作深呼吸、扩胸、挺直躯干等强化背肌与腹部柔软度的动作,如游泳、伸展操等运动,以延缓病变的发展。
由于患者的负重能力下降,因此避免强力负重,加重病变。
勿用腰背束缚器,以免脊椎炎恶化。
睡眠时避免埝枕且不睡软床。
清晨起床背脊僵硬时,不妨以热水浴来改善。
在寒冷、潮湿季节中,更应防范病发。
根据医师处方服用止痛及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物,可减轻患者痛苦,热敷对於缓解疼痛亦有效。
一旦病程严重至无法行走时,医师将评估患者状况而考虑以手术装入人工髋关节。
医师提醒民众,由于僵直性脊椎炎对人体的骨架组织有破坏作用,除了使人变得腰弯背驼之外,更会使骨架变形、行动受阻;若延迟治疗,病人还有残障之虞。而且此症是成年后才形成的躯体残障变形,对於患者身心的冲击自是无法言喻,但患者千万不可因此灰心而放弃就医。若治疗得当,加上有恒心地做适当的运动,也可减缓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