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2022-07-01 04:17:12 百科资料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是2007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坡。该书以朴实流畅的文笔叙述了催眠的原理和技巧,使古老而又神秘的催眠术变得简明易懂。

  • 书名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 作者 马坡
  • 类别 心理学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1日

内容提要

  主要内容包括:催眠原理探讨、器械催眠和意念催眠、催眠治疗和催眠教育、催眠麻醉和催眠审讯、思维阅读和心灵控制、精神分析和意志力训练、催眠洗脑和潜能开发等。在传统催眠学基础上,书中又溶入了医学理论和宗教实践,使催眠疗法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可塑性,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潜能。正是在意志力的引导下,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当高品质的意志力和一个人的天赋、学识、才能完美结合之时,就能获得富裕的生活,非凡的业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者的话

  催眠术正是提高个人意志力并开发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困境者的解脱之道。

  催眠术由来已久,世界上多数古老民族中出现过的巫术,假托神怪之力,进行祈祷治病等活动,实为催眠术的滥觞。经历约两千多年的演化,科学的催眠术才逐渐形成,其本质与用途方始有了正确的认识。心理科学家发现,催眠术乃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作为心理治疗的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英国医生詹·普烈特(Jame Braid)于1841年观察瑞士医生在英施术的经过,深深服膺施术,亲自研习试验,认为是病人凝视某种物体,视神经疲劳而进入催眠状态,首次定名为Hvpnotism,即催眠术。嗣后又经巴甫洛夫、费洛伊德等生理、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催眠术的关键是"暗示"。暗示使大脑皮层出现选择性抑制,意识范围缩小,从而接受指令并产生多种神奇的效应。如果施术者具备完美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受术者具有易接受暗示的性格,施术最容易成功。

  我国近代科学的催眠术起始于20世纪初。1909年,被誉为"中国催眠术之父"的余萍客氏在日本筹建心灵研究会,专门研究心灵学和催眠术,1921年回上海设立中国心灵研究会(Chinese Institute of Mentalist),发行书籍、刊物多种,积极传习推广,十年间约培育出八万多学员,是为催眠学术在我国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它重又被国人认识与重视,相关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又见兴起。这次出版的《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上、下)就是当年的"中国催眠术之父"余萍客氏所著的用以培育广大学员的原始教本。相信它的再度问世对我国催眠学术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余同门师兄张裕庚君乃是治疗精神病方面的资深医师,师法本催眠术与催眠疗法》掌握了催眠术,在其所服务的医院里《应用于临床,对于多种功能性疾病(如癔症性瘫痪、失语、神经痛、性功能障碍等)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兹附发他施术照片数张,以作为学习本《催眠术与催眠疗法》得益的佐证。《催眠术与催眠疗法》(下册)中的204~210页为世界时刻相差比较表,因!原书字体模糊、字号小,无法对照成简体版,并且张裕庚君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其功效不甚显著,故暂存其旧,望读者见谅。

目录

  第一章催眠术概述

  一、什么是催眠术

  二、催眠术和心理治疗

  三、理论基础

  四、原理探讨

  五、案例为证

  六、做一个合格的催眠师

  第二章催眠师精神训练

  一、修习的基本要件

  二、修习者的准备工作

  三、催眠者意志力训练

  四、催眠手诀训练

  五、除障法

  六、修习程序

  第三章催眠暗示法

  一、语言暗示的准则

  二、感觉暗示的方法

  三、催眠暗示的原则

  四、催眠暗示的方法

  第四章催眠对象的研究

  一、研究催眠对象的心理

  二、性格

  三、气质

  四、血型

  五、催眠对象心理类型

  第五章催眠诱导的技术

  一、催眠诱导前的准备工作

  二、催眠暗示性及其测试

  三、催眠感受性及测试

  四、催眠感受性的相关因素

  五、催眠前后的谈话

  六、常用的催眠诱导法

  第六章催眠状态的辨别

  一、催眠状态分期

  二、暗示感应的类别

  三、催眠深浅的判定

  四、催眠状态的区分

  五、自我催眠状态测量

  第七章觉醒法

  一、他人觉醒法

  二、自我觉醒法

  三、自醒及解脱

  第八章催眠治疗的技术

  一、催眠治疗的原则

  二、催眠治疗的步骤

  三、常用的催眠疗法

  第九章催眠的医疗功能

  一、慢性胃炎

  二、肠炎

  三、偏食症

  四、慢性鼻炎

  五、疼痛

  六、遗尿症

  七、性功能障碍

  八、呼吸系统疾病

  九、神经衰弱

  十、性行为变态

  十一、强迫症

  十二、婚姻与家庭

  十三、烟酒癖

  十四、手淫癖

  十五、肥胖症

  十六、盗物症

  十七、虐待动物癖

  第十章催眠的教育功能

  一、控制多动行为、矫治多动症

  二、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厌学心理

  三、净化心灵、增强专注力

  四、集体催眠,学习指导

  第十一章催眠的其他功能

  一、在司法侦破中的应用

  二、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三、催眠试验奇观

  四、正确使用催眠术

  催眠学习问答

  后记

  参考文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