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催乳素瘤

2022-06-27 12:05:42 百科资料
泌乳素瘤是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PRL)引起的下丘脑-垂体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闭经、溢乳、不孕(育)、高泌乳素血症及垂体占位性病变。有临床症状的泌乳素微腺瘤一般不会长成大腺瘤。部分腺瘤有侵袭性,出现腺瘤增大及血PRL升高。在垂体功能性肿瘤中发生率占首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挂什么科 妇科、神经外科
  • 哪些症状 闭经、闭经-乳溢-不育三联征、继发性闭经、性欲减退、视野缺损、骨质疏松、眼睑下垂、恶心与呕吐、头痛、男性不育、溢乳
  • 好发人群 女性病人常见,多发生于20~40岁
  • 需做检查 甲氧氯普胺兴奋试验、PRL水平测定
  • 引发疾病 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

病因

  泌乳素瘤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所致,明确的发病机制不详,一方面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垂体PRL细胞方面的功能紊乱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垂体PRL分泌细胞原发性内在缺陷有关。

症状

  泌乳素瘤引起的高PRL血症的临床症状因性别、年龄、高PRL血症持续时间及肿瘤大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多见于女性,常表现为溢乳-闭经综合征。肿瘤大小与患者血清PRL浓度呈正相关。

  1.女性PRL瘤

  见于20~30岁女青年,常为微腺瘤。典型临床表现为闭经-乳溢-不育三联征。主要症状在青春期前女性表现为青春期延迟、生长发育迟缓及原发性闭经,青春期后女性表现为经期缩短、经量稀少或过多、月经延迟、性欲减退或缺如、性感丧失、性高潮缺如、交媾痛、流产、不孕等。体征可见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等。

  2.男性PRL瘤

  男性泌乳素瘤较大,多向鞍上发展,相对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性功能减退,如性欲减退、阳痿、男性乳腺发育、男性不育症、精子数目减少等。症状进展缓慢,不易引起重视,就诊时已为晚期,影像学检查多为大腺瘤,神经压迫较明显。体格检查发现青少年患者可出现青春发育停滞、体态异常、乳腺发育和触发泌乳、睾丸细小,成年人可出现胡须稀疏、乳腺发育和触发泌乳、阴毛稀少、睾丸松软。

  3.肿瘤压迫症候群

  晚期PRL瘤及其他类型垂体腺瘤、下丘脑及鞍旁肿瘤因瘤体巨大向鞍上扩展,阻断PIF,引起高PRL血症者,常见的局部压迫症状是头痛、视觉异常。头痛的原因为大腺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伴恶心、呕吐。男性PRL瘤患者头痛发生率较女性患者高。有些微腺瘤的占位病变不大,也可出现头痛,其原因尚不清楚。

  4.骨质疏松

  长期高PRL血症的PRL瘤患者,有时首诊症状为骨质疏松。经过治疗恢复正常泌乳素水平和性腺功能后,骨密度能够得到改善,但有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5.急性垂体卒中

  生长较快的PRL瘤,若发生瘤内出血,出现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下降等颅神经压迫症状,甚至昏迷和眼球突出,需紧急抢救。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症。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基础PRL测定 血清标本可考虑早上10点左右抽取,采血前病人安静休息半小时。血PRL基础浓度通常小于20μg/L。

  结果分析要考虑生理性、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血PRL在20μg/L以下:可排除高泌乳素血症;20-40ug/L:需要重复测定;20~200ug/L:可见于PRL瘤,但亦可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泌乳素升高;大于200μg/L:PRL瘤的可能性很大。

  (2)其他激素测定 除测定PRL外,高度怀疑PRL瘤者,还应检测其他垂体激素轴,包括FSH、LH、睾酮、雌激素、TSH、FT3、FT4、GH、IGF-1、ACTH、血F等。

  2.其他辅助检查

  在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逐一排除药物性、应激性、神经源性及系统性疾病可能,尤其要排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之后,对病理性高PRL血症患者,应做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1)蝶鞍区X线平片 正常鞍结节角约为110°,随着PRL瘤增大,此角可渐变为锐角,据此也可推断垂体瘤的存在。垂体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造成蝶鞍局部骨质破坏的X线表现,由此推测垂体瘤的存在,但无法确定肿瘤大小,也无法发现垂体微腺瘤。气脑造影或脑动脉X线检查,属有创性检查且伴有一定的风险,己被CT和MRI所替代。

  (2)蝶鞍区CT及MRI检查 蝶鞍CT和MRI显像是普遍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MRI优于CT而应用更多。

鉴别

  病人有闭经-泌乳,男性性功能减退或不育,血清PRL水平明显升高,CT或MRI显像有垂体瘤存在,PRL瘤的诊断大多不困难,需要鉴别的是那些PRL水平轻度升高,伴有(或不伴有)鞍区占位病变等,临床上,在排除其他垂体腺瘤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PRL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围绕高PRL血症进行,当血清PIL呈轻至中度升高(未达到200nmol/L)者须与特发性高PRL血症,垂体非PRL瘤,下丘脑肿瘤或鞍区垂体外肿瘤等鉴别。

  1.垂体非PPL瘤

  血PRL一般低于200nmol/L,MRI或CT检查可发现腺垂体内有占位病变,向鞍上扩展压迫垂体柄使 PIF不能到达腺垂体,腺垂体激素检测发现除PRL增高外,还有另一种激素增高(无功能腺瘤则无),但其他腺垂体激素多减少,用溴隐亭治疗后,PRL降至正常,但垂体瘤的大小很少变化,临床上遇到此种情况要考虑垂体非PPL瘤可能,以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和GH瘤常见。

  2.下丘脑肿瘤或鞍区垂体外肿瘤

  肿瘤类型众多,其共同点是血清PRL常低于100nmol/L;MRI或CT检查发现垂体内无占位病变;肿块与腺垂体无联系,多靠近垂体柄区域并压迫垂体柄造成门脉血流障碍,或者位于下丘脑内干扰多巴胺的合成和分泌,一般患者多有脑神经压迫,颅内压增高及尿崩症等症状,通常下丘脑-垂体区MRI或高分辨率CT检查可与PRL瘤鉴别。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般情况下易将其与PRL瘤鉴别,在少数情况下不但引起高PRL血症,还可导致腺垂体增大,使MRI等检查误认为存在垂体腺瘤,近年报道多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MRI检查揭示有垂体肿瘤,实验室检查有高PRL血症,尽管临床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症状不明显,但甲状腺功能检查表明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治愈。

  4.特发性高PRL血症

  病因不明,可能为下丘脑损害(未能发现的病损)引起,特发性高PRL血症必须先排除药物性,病理性,生理性高PRL血症后才能确立诊断,CT或MRI无异常发现,一般血清PRL仅轻度升高(多小于100nmol/L),少数患者以后可演变为PRL瘤,用溴隐亭治疗可预防PRL瘤的形成,且应定期随诊。

  5.其他

  垂体较大的其他肿瘤和非垂体肿瘤,如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压迫垂体柄时可阻碍下丘脑PIF(DA)的传递,也可产生高PRL血症,而称之为“假泌乳素瘤”,但后者血清PRL对MCP,TRH刺激反应较好摘除肿瘤后血清PRL迅速下降,可资鉴别,本病如伴有GH,ACTH,TSH等其他垂体激素增高及相应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含有其他细胞的PRL混合瘤。

  总之,以溢乳或闭经为主诉就诊患者的诊断应首先考虑高泌乳素血症可能,如血PRL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应进一步做PRL兴奋试验或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并发症

  不论男女病人,泌乳素瘤可伴GH瘤或ACTH(混合腺瘤)而出现肢端肥大症或皮质醇增多症等症群。

  

预防

  有症状的病人首先选择药物治疗,抑制泌乳,纠正高泌乳素血症,恢复月经,预防腺瘤形成或瘤体增大,减轻骨质疏松,停用引起PRL水平升高的各种药物,定期随访。

  

治疗

  泌乳腺瘤的治疗取决于两个因素:肿瘤大小和高PRL血症是否引起症状。药物治疗(多巴胺激动剂)为首选,国内主要是溴隐亭治疗,国外有卡麦角林治疗。若药物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可考虑经蝶窦手术治疗。即使大腺瘤合并脑神经压迫症状时也可先试用多巴胺激动剂治疗,有时治疗效果可以很快出现。放疗仅作为辅助治疗。无论何种治疗方案,必须定期监测PRL。

  1.药物治疗

  首选药物治疗。溴隐亭经过20多年的临床观察,表明它在降低血清PRL水平、缩小肿瘤、改善视野缺损及脑神经受压症状、恢复性腺功能等方面,取得显着的疗效。目前有多种新型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问世,如培高利特、喹高利特、卡麦角林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为经蝶窦手术,经口腔或鼻-蝶窦途径,进行选择性腺瘤组织切除,保留垂体正常组织。但部分患者可能不能完全切除干净,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鼻漏、尿崩症、颅内感染、视觉系统损伤以及腺垂体功能减退等。手术可以减少药物治疗的需求量,患者术后对药物的抵抗性有所改善。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仅为一种辅助手段,可防止肿瘤增大;但其降低PRL水平慢,恢复排卵性月经不满意,常用于外科术后未能获得痊愈者。垂体放疗的并发症有下丘脑功能不全、腺垂体功能减退、视觉系统损害、脑血管意外、脑坏死、继发性脑部恶性或良性肿瘤等。

饮食

  (1)忌咖啡、可可等兴奋性饮料。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霉变、油煎、肥腻食物。

  (4)忌烟、酒。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