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傅显迂缓

2022-07-06 06:21:46 百科资料

《傅显迂缓》是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首文言文。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 作品名称 傅显迂缓
  • 作者 纪昀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出处 《阅微草堂笔记》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品原文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13)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注释译文

注释

  ⑴迂:迂腐。

  ⑵偃蹇(yǎnjiǎn):傲慢。

  ⑶雅步:从容安闲地行走。雅:美好不粗俗。

  ⑷比:等到。

  ⑸适:刚才。

  ⑹针黹(zhǐ):针线活。黹:缝纫,刺绣。

  ⑺假寐:小睡,打盹。

  ⑻虑:担忧。

  ⑼走:跑。

  ⑽觅:寻找。

  ⑾大骇:非常吃惊。

  ⑿可:值得。

  (13)或:有的人。

译文

  傅显喜欢读书,很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也稍微懂得医药方面的知识,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萎靡的老书生。一天,他迈着四方步到集市上,碰到人就问:"见到魏三兄没有?"有的人指点他在什么地方,傅显就迈着四方步前往。等他见到魏三,喘息了很长时间。魏三问找他有什么事。傅显说:"刚才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疲倦了在打盹。小儿在井旁玩耍,离井口三五尺远,似乎让人担忧。男女有别,不便把三嫂喊醒,所以跑来找您。"魏三非常惊恐,奔往井边,到了那里三嫂已经趴在井口上哭儿子了。

  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

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撰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独具一格的说他官场并不失意,毕生勤于治学倒是确实笔记小说为世人所称道。

  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傅显迂缓》。

作品鉴赏

  《傅显迂缓》短短数行,刻画出傅显只讲礼教而不知揆情度势的迂腐,并在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礼教对下层民众的毒害。

作品评价

  鲁迅曾评价本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将一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文达。直隶河北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