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2022-07-06 02:14:39 百科资料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 也称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 ( OMIM 310200 ) 。是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病率为 3.3/10万,占出生男婴的20-30/10万,为X-连锁隐性遗传。主要是男孩发病,女性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通常5岁左右发病。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编码dystrophin的DMD基因的突变所引起, 有约 1/3 病例为散发,没有家族史,是由基因新突变造成。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通常以扶正生肌为原则。

  • 中文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 又称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 患病率 3.3/10万
  • 发病时间 5岁左右

概述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 也称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 ( OMIM 310200 ) 。是最常见的一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通常以扶正生肌为原则。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分型认识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本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根据Dys的空间结构变化和功能丧失的程度不同,本型双分为两种类型: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贝克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分型

  1、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的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由Duchenne(1868)首先描述,发病率约为1/3500活男婴.无地理或种族间明显差异。患儿多呈明确家族性,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21.6%,另有1/3患儿由新的基因突变所致病。 临床表现是:患儿均为男性,多在3.5岁发病;起病隐袭,大部分患儿坐、立时间发育正常,50%病儿开始行走较正常儿童晚(15个月后),开始症状多为行走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无力自躯干和四肢近端开始缓慢进展,下肢重于上肢;骨盆带肌肉无力,肌张力减低,由于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而登楼及蹲位站立因难,进而腰椎前突,因盆带肌无力而走路时向两侧摇摆,呈典型鸭步;由仰卧站立时由于股肌和髂腰肌的无力,患儿必须先转为俯卧位,然后以双手支撑双足背、膝部等处顺次露附,方能直立.称为GowerS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肩胛带肌肉也同时受累,举臂无力,因前锯肌和斜方肌无力,不能固定肩胛内缘,使肩胛游离呈冀状支于背部,称为翼状肩胛,当双臂前推时尤为明显;一般四肢近端肌萎缩明显,双腓肠肌假性肥大见于90%患儿,是因萎缩肌纤维周围均被脂肪和结缔组织充填,故体积增大而肌力减弱,触之坚硬;假性肥大尚可见于臂肌、三角肌、冈下肌等;也可见轻度面肌无力,但发音、吞咽、眼肌运动不受累;由于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关节挛缩,常见于髋关节、膝关节、跟腱,后期出现肘关节及躯干肌挛缩。一般至9-12岁患儿不能行走,要坐轮椅。多数患儿心肌受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异常的R波,V1导联S波变浅,深的Q波(胸导联),P-R间期缩短,V1导联出现Rsr波群及束支传导阻滞。晚期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紊乱。约18-20岁时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晚期病情加重需呼吸机支持。大约有三分之一的DMD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学习障碍,但一般不会有严重的愚钝。医生认为抗肌萎缩蛋白的不正常,使大脑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引起了认识和行为的障碍。DMD和BMD患者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词汇学习和记忆较差、情感交流有一定困难。一般无消化道症状。存活很少超过30岁。本型的病情是PMD中最严重的,其严重程度与患儿家族中遗传代数成反比.即家族中受累代数越多,病情越轻,严重的是散发病例.预后不良。

  2、贝克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BMD):本病与DMD为同一种基因引起的疾病,通常认为本病的发病率为DMD的1/10,比DMD少见,具有DMD必有的特征,如x连锁隐性遗传、腓肠肌肥大、近端肢体无力、血清CK增高,EMG和肌肉病理呈肌病表现。与DMD不同点是发病年龄较晚(在5-20岁发病),发病前可能已存在假性肥大,但往往不能引起注意。病情进展速度慢(病程可达25年以上,往往20岁以后仍能行走);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预后较好,又称良性型。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检查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血清酶活性检测可见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增商,还可见乳酸脱氢酶(LOH),谷丙转氨酶(CPT),谷草转氨酶,醛缩酶等多种酶类的活性增高。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病者有明显血清酶异常,CPK增高至正常人的数十至数百倍,LDH、SGOT、SGPT,醛缩酶等均可显著升高至正常人的数倍至数十倍。心电图检查正常。

  各型肌营养不良症均可见到肌原性受损的肌电图表现。包括运动单位平均时限缩短,运动单位电位平均幅度下降,多相电位增加,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运动单位范围缩小,运动单位电位最大幅度下降等,此外还可见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等。据统计,10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四头肌的肌电图,肌强直电活动出现率为10%,纤颤或正相电位出现率为70%,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多相电位增加95%,重收缩时出现干扰相及病理干扰相占96%。

预防方法

  一、新生儿筛选目的是很早发现小儿和携带者。出生后六到十周后测定活性为首选。

  二、产前诊断有性连锁隐性遗传史或携带者或已生一患儿的女性,在妊娠时,如为男婴,受累者约占50%,这个时候可抽取胎盘血清,如升高明显,或PCR检测病理基因阳性,要做人工流产。阴性或为女婴,则会让其出生。

  三、检出携带者很少发现携带者,教育其婚姻和生育,可以减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和携带者的出生。检出携带者的方法有多种,如家系调查、血清酶活性测定、肌电图检查和肌活检等。

治疗方法

  体疗:临床实践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各关节的充分活动虽然不能治愈本病,但至少可以延缓更严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和关节挛缩的发生。因此,鼓励患者进行尽量多的活动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推拿按摩:按摩对于本病的按摩大体包括用适当的手法刺激有关的经穴,起到调整机体及脏腑功能的作用;和协助患者对各个关节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以延缓患者肌肉萎缩的发生和防止患者的关节发生挛缩等。在许多时候,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

  针灸:严格来讲,本病患者应慎用针灸治疗,尤其是要慎用体针治疗。在必需应用针灸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掌握针刺的刺激强度,本病患者不宜使用强刺激。

  靶向治疗:神经靶向修复疗法使神经生长因子通过介入方式作用于损伤部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实现神经细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并替代已经受损和死亡的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环路,促进器官的再次发育。

饮食

  1、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

  2、可多食鱼类、蛋类、鸡肉、瘦猪肉等,但不可太过,以免损伤脾胃。

  3、白菜、豆芽、西红柿、山楂、广柑、枣子之类的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一些。

  4、饮食宜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钙、锌、瘦肉、鸡蛋、鱼、虾仁、动物肝脏、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黄花菜等可适当多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