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

倒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指dǎo méi。指不良状况,尤指关于健康、命运或前途的坏状况;也指谴责或因痛苦而呼喊。起源于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 中文名称 倒霉
- 文种类型 中文汉字词语
- 拼音 dǎo méi
- 注音 ㄉㄠˇ ㄇㄟˊ
- 词性 形容词
基本解释
1、[have bad luck] 不良状况,尤指关于健康、命运或前途的坏状况。
2、[woe] 常用于谴责或因痛苦而呼喊。
我倒霉!我无希望了。
词汇来历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一词本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不好。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由于倒霉和倒楣是谐音,而且,"霉"字亦有坏运气的意思,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倒霉"。
自隋唐推行科举以来,一旦乡试中了,便要在家门口竖好旗杆,杆上高悬大旗,上写"捷"字,以此装点门楣,以示荣耀。如果京试高中,还要另竖黄杆,升起黄旗,大大庆贺一番。反之,如京试不中,则把原来竖在门前的旗杆放倒,人们称之为"倒楣"。流传中逐渐讹传为"倒霉",其原意也延伸为泛称各种不顺利或不幸的事。
引证解释
亦作"倒楣"," 倒痗 " ,"倒煤"。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老残游记》第十五回:" 翠环 道:'可不是呢,大约就是我这个倒痗的人,一卷铺盖害了 铁爷 许多好东西都毁掉了。"
鲁迅《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他掘开 宋 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 宋 室倒楣。"
茅盾《子夜》八:"别项生意碰到开火就该倒楣,做公债却是例外。"
老舍《龙须沟》第三幕:"我是得躲开这块倒霉的地方!"
巴金《家》八:"多半又要检查仇货了,不晓得该哪一家铺子倒霉?"
《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倒煤》引《病玉缘剧》:"俺呵!受尽苦,倒尽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