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五项非遗项目编号均为Ⅱ-28。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中文名称 侗族大歌
- 批准时间 2006年、2008年入中国国家级;2009年入选世界级
- 非遗级别 世界级
- 申报国家 中国
- 遗产编号 Ⅱ-28
历史渊源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刘向的《越人歌》那种声韵和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南朝时期,这类民歌又有所发展,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关于"仡伶"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在明代邝露的《赤雅》中有记载,"长歌闭目,顿首摇足",即是侗族大歌的演唱情形。
基本特征
题材内容
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大歌的内容,通常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
如果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四类:即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
1、嘎所又被称为声音大歌,强调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
2、嘎嘛被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3、嘎想又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4、嘎吉又叫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和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叙事歌的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词曲结构
1、一曲多词类,是侗族大歌数量最多的一类,经典侗族大歌,都属于这一类歌。经典大歌是属于正式场合演唱的大歌(即男女对唱的歌),所以都有男声部和女声部。
2、一词一曲类侗族大歌,是数量较少的歌种,这类歌一首歌只有一首歌词和与之结合的一首曲调。这类歌一般不用于对歌演唱,主要用于欣赏,这类歌往往只有女声部或者只有男声部。
3、一词多曲歌是侗族大歌里数量最少的歌,是侗族大歌发展过程的种变异形式。一词多曲歌主要是女声歌,多是把一首一词一曲的歌词移植到另外一首一词一曲的歌的曲调里演唱,还可以把男声的歌词移植到女声里演唱。
4、侗族大歌的结构严密而精美,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特征: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组成,分成歌头、歌身、歌尾。歌头与歌尾相互照应,将歌身镶在中间。
5、结构上由果(组)、枚(首)、僧(段)和角(句)组成。
曲调风格
1、曲式结构复杂,声部多。从音乐学分类上看,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畴,曲式结构不是固定对等的节奏,音节结构有长有短,节拍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音符高低间差大,低八度和高八度音符经常在同个音节里出现。声部上往往二声部、三声部等同时出现在一段音程中,纵横交织,气势磅礴,齐头并进,混合成浑然和谐的旋律。
2、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使用和演唱,如迎宾送客的场合,重大节庆的场合等,而且有众多人参加演唱,场面宏大。内容以叙史、叙事为主,严肃而不随意,篇幅、容量大,男女老幼皆宜唱、宜听。
3、无伴奏,无指挥。演唱大歌时,不需要配器和指挥,演唱人员凭借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往往一气呵成,既完整又完美。
歌词特点
1、歌词简练,以突出和展示曲调声音美为主的"声音大歌"。"声音大歌"尽管歌词简单,曲式却同样复杂多变而庄重严肃,听之似乎更抒情完美,意味深长。
2、侗族大歌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代表作品
侗族大歌的代表作有《珠郎娘美》《莽岁流美》《元东》《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三月歌》《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许多歌手、歌师均年事已高,侗族大歌传承面临危机,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吴品仙,女,侗族大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2-0253,申报地区:贵州省黎平县。
吴光祖,男,侗族大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2-0254,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覃奶号,女,侗族大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2-0255,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吴仁和,男,侗族大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3-0826,申报地区:贵州省从江县。
潘萨银花,女,侗族大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3-0827,申报地区:贵州省从江县。
胡官美,女,侗族大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4-1510,申报地区:贵州省榕江县。
贾福英,男,侗族大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5-2050,申报地区:贵州省从江县。
保护措施
2018年11月1日,学生们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初级中学演唱侗族大歌。当日,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和三江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的第49、50期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在该校举行结业汇报演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族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3月17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多耶广场举行该县第三届侗族大歌比赛,从古稀老人到总角小儿,35支歌队近千人借此机会大展歌喉。
荣誉奖项
2007年10月,贵州省合唱协会组织选送的黎平县侗族大歌合唱团在广东省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举办的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上获得本届大赛金奖总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