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佛家禅语

2022-06-30 07:07:22 百科资料

佛家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而禅语是证悟的高僧禅师们的证悟偈,不是出于佛经,但和佛经的内容吻合。

  • 中文名称 佛家禅语
  • 地理标志 中国
  • 批准时间 古往今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释义

  佛家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

佛家禅语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而禅语是证悟的高僧禅师们的证悟偈,不是出于佛经,但和佛经的内容吻合。

经典故事

自已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个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个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个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拿起放下

  五祖将衣钵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师远行,五祖对弟子非常满意,于是送行到江边并欲亲自驾船渡弟子过江。弟子双掌合十:"老师已经度我,不必再渡。"然后飘然离去,始称为六祖。简单这一句话,六祖的境界已经在五祖之上。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身边的来来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过,有多少是刻骨铭心。可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人陪我们渡过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还是由我们自己走过来的。

地狱与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很根本砍不下我的头."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白隐方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地狱与天堂,只在剑出剑入之间,白隐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心情之好坏,也只一念之间,我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指头与拳头

  在日本,游僧借宿寺院,须以法战赢了寺院代表方可。某日,一游僧在法战中遇到寺院内一个天生愚钝的独眼和尚。法战毕,游僧跑到方丈那边,承认自己被败,并讲述了法战的整个过程:"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二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

  游僧去后,独眼和尚找到方丈,要找游僧算帐,说他侮辱了自己:"哼!他瞧我独眼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因他是客,我以礼相待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非常幸运。谁知他竟举起三个指头,暗示我有三只眼。我受到侮辱,举起拳头正要打他,谁知他拨腿就跑到你这边来了。"

  每个人都能从指头与拳头里看到那个真我,品行几多,道行几多,学养几多,全在你对指头与拳头的诠释上了。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佛家禅语与佛家 佛家是把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学派来称呼的。佛教的义理是哲学性的,对于佛教的义理通常称之为佛学,所以,佛学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佛学这一哲学流派就是佛家,由于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所以有时又把佛家称作“释”,“释”与中国本土哲学的儒家、道家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

  佛教从本原的意义上说并非宗教而是哲学。这一点并不是一种共识,而是我们的理解。宗教一般都有神的观念。神是万物的造物主,主宰着天地万物。人信神则会被保佑,死后灵魂升天,上天堂;不信神则要遭到惩罚,死后下地狱。宗教来源于神话,神秘的启示等等,但不来自于人的思考。人对于宗教只能信仰,不能思考。

  佛教产生于释迦牟尼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释迦牟尼本身并不是神而是人,佛是他领悟生命真谛后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与儒家的圣人、道家的至人、神人、真人有相似之处。由于佛家思想产生于印度这个宗教性国家,佛家思想的传播采取了宗教的形式,建立了同其他宗教相似的教义学说、组织系统和行为规范、仪式系统。可以说,佛教的宗教性特征更多的是形式化的。佛教的哲学性特质可能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逐渐消失,而在中国恢复了其哲学特征的原因。现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并未改变,这里有其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对佛教是宗教的理解的原因。无论怎样,佛教的义理是可以拿来作为哲学进行研究的。我们这里所讲的佛学,就是这一意义上的。

  虽然佛学思考的也是人的生命问题,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之道”。但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本土哲学有所不同,而且其思想展开的过程也与中国哲学有很大区别;因而,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并未提及佛学。同时,佛学在中国的展开是与儒、道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佛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得以发展,正是由于中国具有与佛学的哲学本质相应的哲学土壤,只有在了解了儒道思想概要的基础上,才能了解佛学的哲学性内涵。另外,佛学的思想之博大精深甚至超出儒道思想,以概论的篇幅难以详细介绍,所以我们只通过这一节的内容对佛学的基本思想以及修为方式作以简要介绍。

  释迦牟尼是在他拥有了一切人间世俗追求之物:权力、金钱、名声、美色等之后,面对人间底层的苦难生活,开始思考人的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他放弃了拥有的一切,进行艰苦的思考与修行,终于领悟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从此开始以宗教的方式传道。

  佛家所要寻求的是在无常的人生表象背后的永恒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在佛家思想里被表述为涅槃,涅槃是超越生死、寂静不动的永恒生命状态。涅槃的另一种表述是“常、乐、我、净”,即永恒、美好、真我、纯净的生命状态。人的这种生命状态就是“如来”,如来即如其本来,即真实的未受浸染的纯净生命。

  佛家认为,人的世俗生命与生活是虚假的,不是人的本来生命,这种生命的状态无论福与祸都是虚幻的“空”,其本质都是“苦”,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摆脱这种“苦”而达到生命的真实状态。整个佛家的理论叫做“法”,“法”就是讲人如何从世俗苦海中解脱出来的道理。这套理论被称为“四谛”,即“苦、集、灭、道”。“苦”是对世俗人生的定性,“集”是“苦”的各种原因,“灭”是“苦”的解脱状态,“道”是消灭“苦”的道路。

  佛家对人的生命的这种理解有其宇宙论的基础。佛家认为,构成宇宙的元素是永恒存在的,这些元素不生不灭,只是因为“缘”的力量才使得这些元素聚合、分离,形成各种现象。宇宙的基本元素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性元素。“缘”本身就是一种“力”,“缘”推动着元素的运动和变化。由宇宙的基本元素构成了十种世界:“六凡”,即“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佛”。人处于凡界。圣界是不动的世界,凡界是轮回的世界。人要达到生命的永恒,脱离世俗的苦海,就要通过修行摆脱“六道轮回”,进入圣界。人在“六道”中轮回的原因是因为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被称为“业”,“业”处于因果关系中。由“业”引起的因果关系具有善恶之分,有时“业”又特指恶的行为,善行与恶行的积累决定了人处于哪个世界。只有不断的积德消业才能得以进入圣界,作恶多端则要永远在六道中轮回。这种观念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人的生命也是不生不变的,只不过存在的状态会有不同,因而人不仅有今生,还有前世、来世。人的今生是前世因缘决定的,人在今生的行为又会决定来世的存在状态。可以说,佛教中的神秘性、宗教性因素多缘于这种十界、三世因果轮回报应的观念。

  世俗中的人认识不清生命的真相,因而是“无明”。“无明”是因为人太相信自己所见所感,而佛家认为由人的感知能力所得的“见” 都是虚幻的。人的感知能力都是“识”,是认识生命真相的障碍,而人却执着于“识见”,因而是“执迷不悟”。所以,要真正理解生命就要去“执”、去“识”,达到“转识成智”,从而脱离人生的苦海,获得生命的永恒。

  总之,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佛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问,是一种“生命之道”。只不过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出世”。佛学适应了人们追求生命永恒的要求,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也对人们端正行为、行善积德具有指导意义。因而,能够成为有影响的思想形态。

  佛教从魏晋时期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佛教的传入有其在印度衰弱的原因,也有魏晋崇尚玄学的关系。汉代虽然因董仲舒的倡导而“独尊儒术”,但儒家思想缺乏形而上的宇宙论基础,也就缺乏稳定的根基。玄学的兴起正是由于道家宇宙论的吸引,佛家思想也因其宇宙论之精深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思想而被接受。宋明儒学建构儒家宇宙论的努力与玄学、道佛思想的触动密不可分,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流”的中国哲学思想系统。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按冯友兰的说法经历了“格义”、“教门”和“宗门”三个阶段。“格义”是翻译佛教经典的阶段。“教门”是在中国的佛教形成了以不同的佛教经典为主作为教义的各种派别的建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佛教宗派。“宗门”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不以佛教原始经典为根据而是直接把握佛教思想的“禅宗”。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禅宗”的哲学性最强,也最具有中国哲学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通过佛教方式的体现,在中国哲学意义上的佛学思想也多指“禅宗”。

  佛教是教人摆脱人生苦海达到永恒的宗教,因而,佛教本身就有修为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是“戒、定、慧”,“戒”即戒律,是佛教规定的僧人行为规范,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等;“定”是修道的方法,包括打坐、诵经等具体方式;“慧”是开悟的状态,是更根本的,“定”是达到“慧”的具体方法。

  关于佛学的修为方法,冯友兰说是“止观”。“观”即观察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观察其虚幻不实。“止”即停止对虚幻不实之物的留恋,也即“去执”。“止观”其实是佛教的修为方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大变化是对佛的理解。在佛教中,佛相当于神,而中国的佛学逐渐形成了“人人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观念。这些观念首先是由竺道生提出来的,后来为禅宗所继承,成为禅宗的理论基础。

  禅宗的“禅”,是印度语“禅那”的音译,简称为“禅”,意思是沉思或静虑,是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一种“思维修”。禅宗是佛教在中国发展出的流派。禅宗自称是来自佛祖的“教外别传”,这种传不是言传而是心传,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因为是心传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按照禅宗自己所列的谱系,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共28祖,但是历史上并无实据。达摩是禅宗在中国的初祖,到慧能是六祖,禅宗在中国产生影响来自慧能。慧能以后,中国其他的佛教宗派大多消失了。记载慧能事迹的经典是《坛经》。

  禅宗的兴起与其主张的“顿悟”修行方法有关。在《坛经》的自序中记载,五祖弘忍快死的时候,要弟子们写一首表达禅宗教义的“偈”,写的最好的就是他的继承人。当时,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道: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针对这个偈也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赞同慧能的偈,传其袈裟,定为继承人,是为六祖。后来慧能到南方建立了禅宗的南宗,神秀建立了北宗。北宗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两宗的区别在上面所作的偈中就表现出来了。“渐修”主张通过逐渐的修行恢复人的本性,而“顿悟”则根本否认人有本性。

  “顿悟”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不修之修”。它实际上也是修,但是不要想着去修,即《坛经》所将的“无念”。无念就是无心,就是顺其自然,不有意做任何事。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也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古尊宿语录》卷一三)。按平常心生活就是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传灯录》卷八)《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摆脱物我对立的观念,“于相而离相”。各种现象都是虚幻的,所以身、心、性皆无、皆空,所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摆脱了物相的观念,就会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无我、无物其实是真我真物,物我同在,物我一体。我的生命就不仅是在“我”中,而是在整个“物”中,此时,我的生命即是永恒之生命。

  “无住”就是不执着于“念”,一念发动,必有所指,有所指即有所“住”,但是万物皆流、皆变,“住”即死。“无住”才能顺时而动,生命才能不息,才能在呼吸之间获得永恒。“不立文字”也是“无住”,不被文字所束缚,才能见得大道。

  “顿悟”就是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顿悟”的状态就是一下子通了,豁然开朗。“顿悟”的实现靠的不是思想而是直觉,“顿悟”需要有悟性,也需要外在的机缘。禅宗“不立文字”是不用语言来解释说明何谓“悟”,但禅宗留下许多禅师悟道的事迹供参禅者参考,这些事迹被称之为“公案”,引导帮助别人开悟的办法叫做“话头”,如“一指禅”、“茶杯禅理”、棒喝等等。但是对这些“话头”和“公案”,也只能体悟而不能思考。禅宗甚至可以说是比道学、玄学更玄奥、更深刻的对生命的觉解,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影响

  "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什么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佛陀"这个音译呢?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词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大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正确地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一个圆满的了解,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在佛经上的"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大约在三千年前出现于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文献所记载,释迦牟尼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的记载则是其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被传入中国。

  而释迦牟尼佛就具有了上面所提到的那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就能够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是自己觉悟的。他们自觉之后,还没有发现,主动地去帮助别人觉悟,经典里常常说这是小乘人。大乘菩萨自觉之后,能够主动地去帮助一切希望觉悟的人。"希望觉悟",就是机缘成熟,菩萨一定会主动地帮助他,使他从自觉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究竟圆满"正如同其他宗教里面赞美"全知全能"的主--上帝--一样,在佛教称之为"佛陀"。

  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觉"就是它的德能、它的作用,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也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用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的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著之害;每天还在继续不断地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著;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啊!妄想、执著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智觉;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重新又恢复了,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地告诉了我们。

  大智大觉的物件,就是无尽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万"不是数字,只是形容极多--无量的无量。佛经上常说,人身上的一根汗毛,或说微尘,这是讲小的。"正报"小的毛端,"依报"小的微尘;大的可到虚空法界,这一切事物就是我们智觉的物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这些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

  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我们中国人常讲"佛法无边",确实是无量无边。所觉的物件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无量无边的智觉,就是自己的本能。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那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物件(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很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很冷静地去思惟、观察:假如佛所说的这句话真的能成立这个智觉是究竟圆满的,那这句话就可以相信,我们便应该相信;如果说"能知"跟"所知"是对立的,这个智与觉就很难讲到圆满,换句话说,那是有限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华严最真实、最圆满、最高的境界。

  净土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一真法界。以上是对"佛法"这个名词的一个粗浅的介绍。

  大体来说,佛家的思想就是教人以"慈悲为怀"。慈悲是个爱的概念,就如儒家所提倡的"仁"和道家所提倡的"道德"一样。

  慈悲是一种理性的爱,也是一种公正的爱。

  在佛家思想中,有了慈悲心,这个人的修养就自然可以提高,就可以变得宽容。就好比说: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说人心难测,兄弟姐妹之间、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大家相互提防,这真的很累。但是,你要是有了慈悲心,你就可以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别人之前对你的伤害或磕磕碰碰和之前所有复杂的事物也就拨云见日了。

  宽容一点是很好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呢?在佛家思想中就提到:人生本空和相逢是缘的问题。"

  佛说:五百年的修炼才能换得一次回眸一笑。"有了这么深的渊源,又何必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这些是是非非呢?因此,你当以宽容待人,只要对方不是十恶不赦的人,就都会有悔改之心,大家慢慢得就会变得融洽起来。

  这种慈悲也可以让人放开心量,不再狭隘,放弃肮脏的灵魂。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其思想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就是儒佛道等各家融合而成的文化。在之后的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佛教思想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非常朴素、平和,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的思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任何哲学和宗教门派,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它不完全否认任何思想。正是因为它站得足够高,智慧足够大,才明白几乎每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明白为什么此人会有那种思想。佛教思想跟儒家、道家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是智慧的不断升华。

  如果说,儒家思想处在规律的摸索阶段,那么道家思想则基本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规律,讲究顺其自然,而佛教思想则更高一层,讲究随遇而安,我们平常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多少也含有这层思想。而且佛教思想更注重的是人的心态,他要求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保持自己的一颗平常心,对失去与得到的问题也就看得很淡。佛教思想非常明确地指出顿悟这种感受,如果一个人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解释这世界的一切社会现象,而且不会有逻辑冲突的地方,或者说其思想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可以解释任何质疑,这就是掌握了这个世界规律的明显标志。所以很多得道的高僧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实归根到底是一样的。

  佛教思想一眼看透了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有欲望,而这个社会纷杂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同境界的人的境界或层次不一样,从而所追求的欲望也不一样。人要摆脱欲望或者是满足欲望,顺其自然地摆脱,或者是彻底地戒掉不良欲望,于是就有了很多佛教门派的产生。其实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发地满足或者摆脱欲望的,只是因为自己不能理性地看问题,会导致很多痛苦。如果智慧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荣辱不惊,快乐与痛苦都是暂时的。

  当然了,佛教哲学因为走的太高,一般人不可能完全领悟它的真谛,更谈不上时刻用此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佛教思想断章取义使其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也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求上进,甚至一心修炼,想做神仙,要知道那也是一种欲望的,也是佛教思想里所谓的小乘之道,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经典禅语

  一切皆为虚幻。

  不可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