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苗

2022-06-27 22:04:41 百科资料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苗是针对SARS的一种疫苗。是对付SARS最有效最快的一种手段。

  • 中文名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苗
  • 针对对象 SARS

简介

  对付SARS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制疫苗。要根除非典,除了改善卫生环境、完善隔离消毒制度等应急措施外,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成功研制出预防非典疫苗,而疫苗的研制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各国科学家在揭示SARS病原体的遗传信息的基础上,加速疫苗研制。

病原学研究

(图)非典病毒侵袭人体细胞过程图片

  与以往发现的冠状病毒不同,利用Vero -E6或Vero(绿猴肾细胞 )细胞很容易对SARS -CoV进行分离培养,病毒在 37℃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胞感染24h即可出现病变,可用空斑进行病毒滴定,早期分离株的培养滴度一般可达 1×10 6 pfu/ml左右。在人横纹肌肿瘤细胞 (RD)、狗肾细胞 (MDCK)、人胚肾细胞 (2 93)、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等细胞系上也可以培养,但滴度较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点,SARS -CoV为单股正链的RNA病毒。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为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大且稳定的RNA,虽然各分离株之间存在若干突变,这可能是病毒适应培养基条件的缘故。与其他冠状病毒相比,未发现SARS病毒编码的S、E、M或N蛋白的基因发生任何明显的主要基因重排。

研究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M,免疫Balb/c小鼠,测定其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eratory syndrome,SARS)防治和康复的可能手段。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SARS-CoV M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感染SARS病毒的VeroE6细胞中扩增得到约666 bp的片段,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M。体外转染COS-7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方法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后,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雌性,6周龄),加强免疫3次后,测定其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

  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完全一致;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均显示重组质粒可在COS.7细胞中表达有免疫原性的SAILS-CoV M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中检测到较高滴度的抗体,并能诱导特异性的CTL反应。

  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SARS-CoV M,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为SARS的预防康复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手段。

试验过程

(图)非典病毒

  疫苗一旦获准进入市场,并不意味着疫苗万无一失,一些潜在的问题可能在疫苗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因此疫苗投放市场后,对可能出现问题的上市疫苗还要做Ⅺ期临床监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著名的巴斯德公司乐观的估计,即使一切进展顺利,非典疫苗最终定型可能需要3年左右时间。

  当然假如遭遇的难题仍可攻克,克服种种阻力,疫苗研制逐渐进展,需要6年以上时间。由于传统疫苗的研制必须通过动物实验这一关,首先通过动物实验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塑造出合格的非典动物模型至关重要。但是非典并非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当拿非典病毒感染其他动物时,不一定出现和人类一致的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其他动物可能不得非典,它们属于不易感动物。这样一来,通过不易感动物得到的实验结果难以保障准确。

  动物试验

(图)非典元凶——恒河猴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确定了非典疫苗研制的毒株,并找到了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但是动物实验不过关成为疫苗研制的“瓶颈”,只靠病毒感染恒河猴获得的抗体,无法说明人体能否获得具有抗病毒感染的效果。

  人体试验

  如果动物实验这一关最终通过,接下来要过人体初步试验,要确定自愿的受试对象,接种实验性疫苗。如果安全性受到质疑或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疫苗研制都会受阻。如果受试对象确实产生了相应抗体,还要验证这种抗体是否能够对抗非典病毒,这时就要求受试对象接受非典病毒注射,观察疫苗是否管用。

  如果疫苗对于这次流行的非典病毒有预防作用,但若来年再次袭来的非典病毒改头换面,产生了变异,辛辛苦苦研究的疫苗就可能没有效果了。如果接种疫苗后人体免疫反应过激,再次遇到病毒入侵,可能就会产生致命的过激反应。

  例如美国最近为防治猴痘病毒感染,要求人们注射预防天花的疫苗时,就出现了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不得不取消对1000万人的注射计划。如果非典疫苗研制过程中,出现上述节外生枝情况,研制成功的时间将大大延后。

研究论证

  按正常速度,仅三期临床就需要多年时间,即使证明疫苗有效,还必须考察其安全性,否则大面积接种就等于大面积传播。疫苗进入市场前,临床三期的试验十分关键。

  Ⅰ期试验人数很少,主要观察疫苗是否安全,接种后是否产生免疫力,试验对象严格隔离,受到密切监控;

  Ⅱ期临床试验对象加大到几百人,主要研究和评估不同剂量、针次、间隔时间的疗效差异;

  Ⅲ期临床试验对象增至几千人,观察大样本情况下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只有这些程序一一完成后,才能申请生产许可证,大批量生产。

解决方法

  研究困境与解决方法

(图)非典病毒进化过程

  疫苗一般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4种类型,灭活疫苗是其中最快的一种方法。但无论怎样快,研制都需经过以下步骤全部安全通过才算研制成功:

  滤出灭活的非典冠状病毒;

  建立合格的动物模型;

  小量试制、中间试验、送审和三期临床研究几个阶段;

  研究困境

  研制疫苗的诸多技术环节和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进去,困难肯定很多,盲目乐观和浮躁情绪不可取;比如减毒活疫苗,如研制成功,注射一次就可以获得终身免疫,但是这种疫苗研究周期需要数年,且仍有病毒活性,有可能弄假成真,使老弱病残等免疫能力低下的接种者成为真正的病人。再如非典病毒是否和流感病毒那样难以预防,非典病毒是一种容易变异的核糖核酸病毒,现已发现它至少有6个变种,如果病毒不断变化,每一次流行都是不同的病毒变种所引起,疫苗就不能发挥稳定的针对性效应等等。

  有许多技术环节和难点必须加以考虑,研制疫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肯定会招致失败。

  解决方法

  虽然许多传染病并没有针对性的疫苗,但是人类依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在各种有效疫苗尚未问世之前,人类对付传染病依然有不少良好的措施。如限制并减少传染源,对可能有传染性的环境及物品进行有效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对饮食、水源、粪便应加强管理或无害化处理。加强个人防护,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

最新成果

  加拿大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小组克隆了一个非典病毒蛋白的标志基因,这一基因与非典病毒中一个关键核内蛋白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人员选用引发感冒的腺病毒作为载体,并成功地把这一基因植入病毒内。研究人员说,对非典病毒等可感染肺部表面的病毒而言,经过改造的腺病毒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疫苗载体。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携带非典基因的疫苗进入人体后,可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对非典病毒产生抵抗力。研究小组不久后将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以检验这种疫苗是否能够产生免疫效果。

  该研究小组还参与了哥伦比亚省疾病控制中心的非典疫苗研究项目,研究了另一种潜在非典疫苗。根据动物试验的进展,这两种疫苗有望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中国

(图)非典疫苗临床试验

  中国自行研制的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已全部完成。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显示:受试者产生了明显抗体,且所有受试者都未出现异常反应,疫苗的安全性得到证实。

  专家称,受试者共有36名,为21至40岁的健康人,男女各占一半。从2004年4月22日开始,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了三种剂量的免疫接种;到9月29日,完成了连续56天的临床观察。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疫苗的安全性得到证明;通过血清样品抗体检测,受试者中有明显的抗体产生,而且有中和保护作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处官员指出: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完成,并不说非典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其结果还有待药品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价,是否可以进入二期临床研究还需要严格的审评。

  2004年1月19日,非典病毒灭活疫苗被批准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其主要目的是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如果国家批准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就是要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而如果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则需要在非典流行季节出现时才能进行。

  此次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是由中国科学家提出,并经过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的专家修改和审核,完全按照国际规范,采用了知情同意、伦理审查、随机双盲等规范化操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