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虫
介虫亦称"甲虫",我国古代所称的"五虫"之一。
按介、甲同义,为甲壳之意。
- 中文名称 介虫
- 亦称 "甲虫"
- 属性 五虫之一
- 史实记载 《大戴礼记·易本命》
- 纲门 甲壳动物亚门的一纲
简要说明
1、 介虫亦称"甲虫",我国古代所称的"五虫"之一,始见于《大戴礼记·易本命》。成形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古代阴阳学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阳气就是阳清之气,虽有盘古真人将其划分但仍不能完全隔离,阴阳二气混杂从而化育了万物。 万物中阴阳比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虫。至阳者化为神,阳气高于人者化为山神或灵兽。至阴者化为虚空,阴气稍重者化身为草木。阴阳不平衡人的运势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或五脏有缺陷身体也会出现疾病。古代民俗中女为阴用昱珀、男为阳用鹀趾配九叶铃莲封印厄运使得阴阳归位。阴阳归位生灵各有所属,北方鳞虫,龙为长,鱼类属;南方羽虫,凤凰为长,众鸟属;中央裸虫,人为长,无属;东方毛虫,虎为长,狼熊属;西方介虫,龟为长,鳖蚌属 。
2、 按介、甲同义,为甲壳之意。故本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螃蟹、龟等)。也泛指除鳞、羽、毛、倮之外的其它动物,龟为介虫之长。
形态特征
甲壳动物亚门的一纲,为具双甲壳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身体很小,体长一般不超过0.5毫米,最大达23毫米。头胸甲由两瓣介壳构成,整个身体完全包被在壳瓣内,壳瓣主要为钙镁质或几丁质,两性异形。左、右两壳瓣等大或不等大,大壳常沿边缘包覆小壳。壳体侧视卵形、肾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壳面光滑,或网纹、具沟、隆起、脊、瘤、眼结节、卵育囊等;有些种类前端或前腹部具喙及凹痕。铰合构造无齿,或具各类型齿。身体分节不明显,末部向腹面弯曲,末端具尾叉。形状随种而异。附肢最多不超过7对。多数无鳃,少数具片状鳃。肛门多数开于尾叉背面。多数具单眼。雌雄异体。多数种类雌性的卵产出后藏于身体背面两壳之间,有的直接散布在水中。
关于古文
--《怀德祠记》
作者:宋琬
朝代:清
原文
海滨有介虫焉,状如蟛蛴(读音peng、qi二声,蟹的一种,体较小)八足二螯,惟右螯独巨,长二寸许。潮退行沮洳(读音ju四声,ru四声,低湿处)中,闻人声,弗逊(退让),竖其螯以待,若御敌者然。土人取而烹之,螯虽熟不僵也。
呜呼!螳螂奋臂以当车辙,漆园吏(庄周,因曾任漆园吏,故如此称之)固笑之矣。彼夫恃其区区之才与力,杀人而不悟者多矣,之二虫又何知焉?
译文
海滨有一种介虫,(它)形状如同小螃蟹八只脚两只螯,惟独右螯特别巨大,长两寸左右。潮退后在低湿处出没,听到人声,不退让,竖起它的螯等着,如同抵御敌人的样子。当地人抓取它们烹煮,螯就是熟了也不僵硬。
呜呼!螳螂举起臂膀在车辙旁阻挡马车,庄周当然讥笑它。它们靠微弱的才和力(企图)杀人而不省悟(自不量力)的东西(或人)多着呢,这两种虫又哪里知道呢?(没什么新意,所以没有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