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雠

仇雠,汉语词汇,拼音是chóu chóu,解释是仇人。
- 中文名称 仇雠
- 拼音 chóu chóu
- 注音 ㄔㄡˊ ㄔㄡˊ
- 释义 仇恨;仇怨;仇敌
解释
仇人
正确写法"仇雠"。原音读法是qiú chóu,现读为chóu chóu。
"仇"音chóu或qiú,详细意思见下
"雠"只有一个读音chóu,同"酬",因为它的广韵中古音是"市流切"。
两字的字意的确基本相同,虽然读音不同。
仇人、仇敌的正确本字是"雠人""雠敌"。
简化字把"雠"chóu和"仇qiú"合并成一个"仇",并且把chóu这个音,加到"仇"上(文献典籍中有表示仇人、仇敌的写法,"仇chóu"与"雠"为同源字,也就是说仇与雠在汉字为简化之前就相应独立存在,也因为同源关系,两字在文献中多有通用;"仇qiú"与"逑"通用,后来由于仇的语义偏向于仇恨义,表中性的配偶、伴侣义慢慢消亡,转让给逑。)。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仇雠"注音为"chóu chóu",释义为"仇敌",为书面用语。
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越﹞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
《荀子·臣道》:"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
《史记·秦始皇本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雠结恩信。"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挟憾以报仇雠,晏然效忠,有死无二,诚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清· 毛秀惠《钱塘怀古》诗:"自愿苟安增币帛,谁抒孤愤报仇雠。"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找他不共戴天的仇雠。"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吴郡甘兴霸,长江锦幔舟。酬君重知己,报友化仇雠。劫寨将轻骑,驱兵饮巨瓯。神鸦能显圣,香火永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