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人式领导

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1904-1990)的仆人式领导是一种存在于实践中的无私的领导哲学。此类领导者以身作则,乐意成为仆人,以服侍来领导;其领导的结果亦是为了延展其服务功能。 仆人式领导鼓励合作、信任、先见、聆听以及权力的道德用途。 仆人领导不一定取得正式的领导职位。
- 中文名称 仆人式领导
- 外文名称 Robert K. Greenleaf
- 作者 罗伯特·K.·格林里夫
- 时间 1904年
概述
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1904-1990)的仆人式领导是一种存在于实践中的无私的领导哲学。此类领导者以身作则,乐意成为仆人,以服侍来领导;其领导的结果亦是为了延展其服务功能。 仆人式领导鼓励合作、信任、先见、聆听以及权力的道德用途。 仆人领导不一定取得正式的领导职位。

原理简介
仆人式领导首先是仆人, 他怀有服务为先的美好情操。 他用威信与热望来鼓舞人们,确立领导地位。 他与那些为领导而领导者截然不同,他所渴求的恰是缓和那种不同寻常的领导力、削弱对资源的占有。 对于那些以领导为先的领导者来说,在领导地位、威信以及影响力确立之后,或许才能够谈到服务。 领导为先和服务为先是领导哲学的两个极端。 处于它们之间的,则是混杂着的其他各式人类特性。
这两者的区别凸显出仆人领导关心的是服务,是他人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测试领导者是否是仆人领导的最好做法——对其本人来说或许也是最难的做法就是, 去考察其服务对象—— 看看他们是否强壮、聪慧、自由、自主,也想成为助人为乐的公仆? 再看看最为弱势的群体在此领导之下是怎样的境况—— 他们是否也同样获益,或者,至少不再被边缘化,不再被抛弃?
Spear、Laub、Daft等学者在格林里夫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发展了仆人式领导理论。
仆人式的起源
在世界的东方,古印度的思想家考底利耶(Chanakya/Kautilya)早在写于公元4世纪的名著《政事论》(Arthashastra)中就已经提出: “英明的君王以臣民之乐为乐”。
在西方,仆人式领导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耶稣基督,他教导他的门徒说, “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者,统治管理他们;有贵为大臣者,操权约束他们。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做你们的佣人; 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做众人的奴仆。 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罪赎。”
理论发展
仆人式领导作为一种领导哲学,近年来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影响日益扩大。根据Spear的总结,仆人式领导理论已经在以下六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1.成为部分组织的领导哲学;
2.成为培训董事会成员、非盈利组织负责人等“信托人教育”的重要课程;
3.应用于培训社群领导的项目;
4.应用到“干中学”的教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来学习有用的社会经验和知识;
5.成为大学和企业管理教育和培训的重要课程;
6.应用于促进个人成长的培训项目。
仆人式的评价
仆人式领导的优势:
1.仆人式领导是一种长期的工作、生活发展变革之道,它更能够激发社群内部的积极变化。
2.仆人式领导常会被拿来与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做比较,后者亦重视上下协作。
当二者均显示出对被领导者的深深关心时,仆人式领导更突显其服务特性, 而变革型领导的诉求则是被领导者服务于组织目标。 比较: Appreciative Inquiry[肯定式探询]。 领导重心在组织还是被领导者,是变革型领导与仆人式领导的分水岭。
仆人式领导的局限:
1.它不是速效药, 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易被视作“软弱”, 听得太多、同理心有余可能会导致优柔寡断、缺少主见。
书籍
《仆人式领导》(The Servant-Leader Within: A Transformative Path)
作者:【美】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
译者:徐放 齐贵萍
原书名:The Servant-Leader Within: A Transformative Path
内容简介
"谁愿为首,就必做众人的仆人",格林利夫据此发展出的仆人领导学正在引领一场管理领域的革命!
第五级领导人就是仆人式领导。管理顾问格林利夫在1970年首次提出"仆人式领导"概念。仆人式领导者首先是仆人。领导首先是他们的服务意识,因此他们渴望领导。在本书中作者精辟地归纳了"仆人式领导"的特征,主要包括倾听、接纳和同理心、省察、说服、医治、管家意识、预见等特征。众多管理大师对仆人式领导的推崇和仆人式领导日益扩大的影响也是本书一部分。
图书目录
什么是仆人式领导?
仆人式领导的起源、历史
仆人式领导的特征、品质
仆人式领导的优势、优点
仆人式领导的局限、缺点
节选
仆人式领导首先是仆人, 他怀有服务为先的美好情操。 他用威信与热望来鼓舞人们,确立领导地位。他与那些为领导而领导者截然不同,他所渴求的恰是缓和那种不同寻常的领导力、削弱对资源的占有。对于那些以领导为先的领导者来说,在领导地位、威信以及影响力确立之后,或许才能够谈到服务。 领导为先和服务为先是领导哲学的两个极端。处于它们之间的,则是混杂着的其他各式人类特性。
这两者的区别凸显出仆人领导关心的是服务,是他人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测试领导者是否是仆人领导的最好做法--对其本人来说或许也是最难的做法就是, 去考察其服务对象-- 看看他们是否强壮、聪慧、自由、自主,也想成为助人为乐的公仆? 再看看最为弱势的群体在此领导之下是怎样的境况-- 他们是否也同样获益,或者,至少不再被边缘化,不再被抛弃?
作者简介
罗伯特·K·格林利夫被认为是"仆人式领导"这一现代管理思想潮流的发起人。他曾任AT&T公司管理、研究、发展和教育部门的高层负责人,并兼任 MIT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访问讲师,也曾在达特茅斯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任教。从AT&T公司退休以后,格林利夫创建了应用伦理学中心,最终发展成罗伯特oK.格林利夫仆人式领导中心。
评价
"如果没有先读罗伯特·格林利夫的《仆人式领导》,别去读任何关于领导力的书。我相信,那是我读到过的关于领导力的最出众和最有用的陈述。我认为格林利夫的《仆人式领导》确实对后世会有影响力。我希望这本书对未来二十五年的影响要更甚于对过去二十五年的影响。"--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作者
"罗伯特·格林利夫是我所认识的最有智的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