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仁义

2022-07-04 05:51:13 百科资料

老子说:“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仁与義都是德一朴散以后的子系统成份。肝木仁德与肺金義德之间的组合关系,合称为仁義。“仁義”一词本身来源于修身学说。《周易参同契》:“立義设刑,当仁施德,逆之者凶,顺之者吉”。

仁义也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 中文名称 仁义
  • 所属 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
  • 本意 仁爱与正义
  • 拼音 rén yì

基本信息

  【词目】仁义

  【拼音】rén yì

基本解释

  修身实践中,五行逆返而求证,内圣的信、智、礼求证完成后,必然会进入外王中義德与仁德品格品质品行的建立。当義德确立起来以后,就会产生执行的刚性,金气为用,以维护法则和秩序的贯彻执行。

  金克木,木即能化解金的刚性。此时,就要注意肝木仁德能量的调节,使仁与義组合成刚柔相济的“中气以为和”。内修信智礼,外用義与仁。義与仁的修身实践,应当并行不悖。肝木仁德与肺金義德两者都是外王的核心成份,它俩的兼容并蓄与中和为用,不论在内修其身还是外治其事中,都是必须恪守奉行的原则。

  当慧识悊学文化隐退,修身实践被伦理化以后,“仁義”一词的本义逐步被意识哲学文化桃代李僵,完全理性化,“仁義”也被解释为“仁谊”,或是被浅显化为仁爱和正義,以及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義,非礼不成。”孔颖达疏:“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断合宜。”“非礼不成”,其实是片面性的误导。“道德”是道○德一,都处于虚态质象;“仁義”,则是外用、外显应具备的能量。

  内圣的建立需要明三,那就是信、智、礼三者缺一不可。脾信土生肺義金,義德才能重新修复周全;肾智水生肝木仁,仁德才能圆满;而礼德心火只是主宰者,以及“光合”作用的发挥者。周代礼治最终失败的原因,就与治理者并不全面了解生命和社会的生理学、病理学有关,只是单一性地将礼治作为治理学的全部进行应用,必然就会难以真正长治久安。这一儒墨治理学的局限性,影响中国几千年之久,迄今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梳理。生命健康与社会兴亡的周期律,却又无情地揭示了单一的礼治根本无法治理生命与社会的痼疾。

  德道文化的“内修信智礼,外用義与仁”,在《吕氏春秋·适威》曾有过精辟的记载:“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其中的“仁義以治之”,就是外王治理之术。“忠信以导之”的忠与信,则是心火礼德和脾土信德的教化。这段记载为何没有提及肾水智德呢?这是因为在社会治理中对普罗大众的愚转智教育并不具有普遍价值。

  愚转智和智转慧,都是高度专业化的修身明德教育内容。德道文化的修身治理学,具有明确的层级性,有教无类,但是同时要“因才施教”,因需供求。“大上争于化,其次争于明,其下救祸患。”顶层是五德型于内而行于外的智识转慧识,修身明德争于化性,以合德道。中层是立信开智,通过教育而愚转智,智转明智。对于基层则是救祸患,解救灾祸病患是社会大众最务实的需求。“务除其灾”,在治理学中既包含着防治生命健康变化的“因”,也是指生存外环境中各种灾害之因的防治与清除。“思致其福”,“思”与“想”不同,“思”是意识的治理与心内智识的治理相结合,实现物相与质象贯通的天人合一的恖,“想”却是指局限于物相境内的致知。“思致其福”,是在忠信的基础上修心炼己的必然结果,正善修身而福德自生。

引证解释

  1. 亦作"仁谊 。仁爱和正义。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史记·秦始皇本纪》:圣智仁义,显白道理。

  《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唐 韩愈《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方旦(朱方旦)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长安春色。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 方言。性情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

其它含义

  儒家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战国时的孟轲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资治通鉴》

  孟轲拜孔伋为师, 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 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 只谈仁义就够了, 何必要说利益? 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 上不仁, 则下无法安分; 上不义, 则下也尔虞我诈, 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中说:'利, 就是义的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心, 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司马光曰: 孔伋, 孟子的话, 都是一个道理。 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 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 闭口不谈利, 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道家《道德经》

  仁义的解释与定位,最早应属老子。《道德经》:上德无为(读卫),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又以为也。

  道、德、仁、义、礼。

  仁者非慈。道为原始,德配太初,仁括阴阳。而至于慈?多为(读卫),多顾,多柔,多偏。是以自古先贤乃有"仁者无敌",仁义之师,慈不掌兵之论。

  仁,道德之下,亲近、亲和。人伦孝悌,自然无为(读卫)。正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仁义非慈,非虚,非名;无为而无畏。

  真正仁义不仅包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类大仁大义。也包括亲善、亲和,孝悌!等等这类的,融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人情、礼节。

  我们是华夏后裔,那什么叫华夏--华服衮冕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亲善、亲和,孝悌,和德!皆道,皆理,皆礼

  围三缺一是仁;穷寇莫追是仁;有理让三分,凡事留一线,共和、共赢,一样是仁。

  人敬还情,礼敬还礼;惩恶扬善,扶弱祛恶是义;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盗亦有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