亶父
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尊称亶父或亶甫,又称周太王、周大王,豳(bīn,今陕西旬邑)人。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 中文名 亶父
- 拼 音 dǎn fù
- 词 类 敬词
- 类 型 词语
- 注 音 ㄉㄢˇ ㄈㄨˋ
词语信息
读音
拼音:dǎn fù
注音:ㄉㄢˇ ㄈㄨˋ
含义
亶父:也作亶甫,即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中国上古周族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

"亶"后加一个"父"字,表示尊敬,并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称。
他是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其后裔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据推算,他是黄帝的第十六世孙、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孙。
亶父的家族世系如下: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本名姬夋,又名姬夒)-弃(本名姬弃,史称后稷,帝喾长子)-不窋(zhú)-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即周太王)-季历(姬历,也称王季,姬亶第三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犯。
相关记载
1.《诗·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2.《陈书·高祖纪上》:"是以殷嘉亶甫,继后稷之官;尧命羲和,纂重黎之位。"
3.黄齐生《沁园春·和亚子》词:"安排定,看居邠亶父,走马来朝。"
4.《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周文王姬昌)乎?"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姬)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白话译文】古公有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姬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古公死了,季历即位,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原则,笃行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5.《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姬)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bēn,即"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姬)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白话译文】吴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王季历的哥哥。季历贤达,且有一个有圣人之相的儿子姬昌,太王意欲立季历,并传位给姬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便逃奔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遵随当地习俗,在身上刺画花纹,剪短头发,表示不可再当国君,以此来让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