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QīnShǔ ChēngWèi),对亲属的称呼,或具有亲属关系者的互称。
中国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通常指五代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
- 中文名称 亲属称谓
- 外文名称 kinship terminology(英译)
- 拼音 QīnShǔ ChēngWèi
- 释义 具有血亲、姻亲关系间的互称
- 应用领域 礼学民俗、史学、谱牒学、草案法律
基本介绍
亲属称谓始于何时,不太好证明。就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亲属称谓。汉语的亲属称谓数量:《中国古今称谓全书》中"家族·亲属"类有一千八百条。《亲属称呼辞典》共收录包括古代称谓和现代方言称谓在内的亲属称谓三千五百条。
解释各种称谓时,用含义明确的平辈称谓或上下各两辈以内的称谓加以注释,表1是用作解释的基本称谓表。
父亲 | 母亲 |
兄 | 弟 |
姐 | 妹 |
儿子 | 女儿 |
丈夫 | 妻子 |
祖父 | 祖母 |
伯父 | 伯母 |
叔父 | 叔母 |
姑母 | 姑父 |
孙子 | 孙女 |
外祖父 | 外祖母 |
舅父 | 舅母 |
姨母 | 姨父 |
(表格参考来源: )
九族列表
一族:
夫亲:丈夫,又叫郎君、夫君、良人、官人、相公、老公、爱人、卿卿、外子、外人、老头子、老伴。
妻亲:妻子,又叫娘子、内人、良人、内子、老婆、爱人、卿卿、老婆子、老伴。
夫亲/妻亲的其他配偶(女性):比自己年长者可以叫姊姊,比自己年幼者可以叫妹妹。
夫亲/妻亲的其他配偶(男性):比自己年长者可以叫兄兄,比自己年幼者可以叫弟弟。
三族血亲:
父亲:爸爸,又叫爹、爹爹、爹亲、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爷子。
母亲:妈妈,又叫娘、娘娘、娘亲、娘妮、老妈、妈咪、妈、老娘。
兄亲:兄长,又叫哥哥、大哥、兄台、兄亲。
姊亲:姊姊,又叫姐姐、姊长、姊台、姊亲。
弟亲:弟弟,又叫弟弟、兄弟、弟子、弟亲。
妹亲: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妹亲。
男亲:男儿子,又叫儿、男儿、息男、儿子、闺男、囝男、宝贝、孩子、小子。
女亲:女儿子,又叫儿、女儿、息女、儿子、闺女、囡女、宝贝、孩子、丫头。
三族姻亲:
继父:爸爸,又叫后爹、晚爹、后爸、爸、老爷子。
继母:妈妈,又叫后娘、晚娘、后妈、妈、老娘。
兄妇姊:兄姊,又叫嫂子、兄嫂、兄妇、兄妻。
姊夫兄: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
弟妇妹:弟妹,又叫弟媳妇、兄弟媳妇、弟妹、弟妇。
妹夫弟: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
子妇:媳妇,又叫儿、儿媳妇、半女、息妇。
子婿:女婿,又叫儿、婿儿、半男、半子、龟婿。
丈父:爸爸,又叫爹、丈人、岳父、泰山、大大、老爸、爸、老爷子。
丈母:妈妈,又叫娘、丈母娘、岳母、泰水、老妈、妈、老娘。
公父:爸爸,又叫爹、公公、公爹、大大、老爸、爸、老爷子。
婆母:妈妈,又叫娘、婆母娘、婆娘、老妈、妈、老娘。
舅兄:兄兄,又叫哥、兄长、兄台、大舅哥、大舅子。
姨姊:姊姊,又叫姐、姊长、姊台、大姨姐、大姨子。
舅弟:弟弟,又叫弟、兄弟、弟子、小舅弟、小舅子。
姨妹: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小姨妹、小姨子。
伯兄:兄兄,又叫哥、兄长、兄台、大伯哥、大伯子。
姑姊:姊姊,又叫姐、姊长、姊台、大姑姐、大姑子。
叔弟:弟弟,又叫弟、兄弟、弟子、小叔弟、小叔子。
姑妹: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小姑妹、小姑子。
大舅兄妇:兄嫂,又叫嫂子、兄嫂、兄妇、大妗子。
大姨姊夫: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大姨夫、连襟兄弟。
小舅弟妇:弟妹,又叫弟媳妇、兄弟媳妇、弟妹、弟妇、小妗子。
小姨妹夫: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小姨夫、连襟兄弟。
大伯兄妇:兄嫂,又叫嫂子、兄嫂、兄妇、大婶子、妯娌。
大姑姊夫: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大姑夫。
小叔弟妇:弟妹,又叫弟媳妇、兄弟媳妇、弟妹、弟妇、小婶子、妯娌。
小姑妹夫: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小姑夫。
☆内侄男/妻侄男:妻子的侄男称妻侄男;又称内侄男、岳侄男、舅侄男、丈人侄男、
内侄郎……;对称:姑父。
☆内侄妇/妻侄妇:妻子的侄妇称妻侄妇;又称内侄妇、岳侄妇、舅侄妇、丈人侄妇、
内侄娘……;对称:姑公父/姑公。
☆内甥男/妻甥男:妻子的甥男称妻甥男;又称内甥男、岳甥男、姨甥男、丈人甥男、
内甥郎、连襟侄男……;对称:姨父。
☆内甥妇/妻甥妇:妻子的甥妇称妻甥妇;又称内甥妇、岳甥妇、姨甥妇、丈人甥妇、
内甥娘、连襟侄妇……;对称:姨公父/姨公。
☆内侄婿/妻侄婿:妻子的侄婿称妻侄婿;又称内侄婿、岳侄婿、舅侄婿、丈人侄婿、
内侄郎……;对称:姑岳父/姑丈人。
☆内侄女/妻侄女:妻子的侄女称妻侄妇;又称内侄女、岳侄女、舅侄女、丈人侄女、
内侄娘……;对称:姑父。
☆内甥婿/妻甥婿:妻子的甥婿称妻甥婿;又称内甥婿、岳甥婿、姨甥婿、丈人甥婿、
内甥郎、连襟侄婿……;对称:姨岳父/姨丈人。
☆内甥女/妻甥女:妻子的甥女称妻甥女;又称内甥女、岳甥女、姨甥女、丈人甥女、
内甥娘、连襟侄女……;对称:姨父。
祖父、王父、祖:父亲之父亲。
祖母、王母:父亲之母亲。
外祖父、外王父、外祖:母亲之父亲。
外祖母、外王母:母亲之母亲。
曾祖父、曾祖母:祖之父、母。
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祖之父、母。
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祖母之父、母。
外曾外祖父、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父、母。
高祖父、高祖母:曾祖之父、母。
高外祖父、高外祖母:曾祖母之父、母。
曾外曾祖父、曾外曾祖母:曾外祖之父、母。
曾外曾外祖父、曾外曾外祖母:曾外祖母之父、母
外高祖父、外高祖母:外曾祖之父、母。
外高外祖父、外高外祖母:外曾祖母之父、母。
外曾外曾祖父、外曾外曾祖母:外曾外祖父之父、母。
外曾外曾外祖父、外曾外曾外祖母:外曾外祖母之父、母。
曾孙、曾孙女:孙之子、女。
外曾孙、外曾孙女:外孙之子、女。
曾外孙、曾外孙女:孙女之子、女。
外曾外孙、外曾外孙女:外孙女之子、女。
玄孙(元孙、膀孙)、玄孙女:曾孙之子、女。
玄外孙、玄外孙女:曾孙女之子、女。
曾外曾孙、曾外曾孙女:曾外孙之子、女。
曾外曾外孙、曾外曾外孙女:曾外孙女之子、女。
外玄孙、外玄孙女:外曾孙之子、女。
外玄外孙、外玄外孙女:外曾孙女之子、女。
外曾外曾孙、外曾外曾孙女:外曾外孙之子、女。
外曾外曾外孙、外曾外曾外孙女:外曾外孙女之子、女。
世父、伯父:父亲之兄亲。
叔爸、叔父:父亲之弟亲。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亲。
叔母、婶母:叔父之妻亲。
姑妈、姑母:父亲之姊妹。
姑爸、姑父:姑母之夫亲。
姨妈、姨母:母亲之姊妹。
姨爸、姨父:姨母之夫亲。
舅爸、舅父:母亲之兄弟。
舅母、妗母:舅父之妻亲。
伯祖父、叔祖父、从祖祖父、从祖父:父之伯父、叔父。
伯祖母、叔祖母、从祖祖母、从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姨外祖母、姨祖母、从外祖母、从祖母:母之姨母。
姨外祖父、姨祖父、从外祖父、从祖父:母之姨父。
从父伯父、从父叔父、叔伯伯父、叔伯叔父、堂伯父、堂叔父、从祖父:父之从父兄弟。
从父伯母、从父叔母、叔伯伯母、叔伯叔母、堂伯母、堂叔母、从祖母:父之从父兄弟之妻。
再从父兄弟、叔伯叔伯兄弟:堂伯父、堂叔父之子。
叔曾祖父、族曾祖父:祖父的伯叔。
叔曾祖母、族曾祖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从父伯祖父、从父叔祖父、叔伯伯祖父、叔伯叔祖父、堂伯祖父、堂叔祖父、族祖父:叔曾祖父之子。
从父伯祖母、从父叔祖母、叔伯伯祖母、叔伯叔祖母、堂伯祖母、堂叔祖母、族祖母:叔曾祖父之妇。
再从父伯父、再从父叔父、叔伯叔伯伯父、叔伯叔伯叔父、族父:族祖父之子。
再从父伯母、再从父叔母、叔伯叔伯伯母、叔伯叔伯叔母、族母:族祖父之妇。
三从父兄弟、叔伯叔伯叔伯兄弟、族兄弟:族父之子。
叟、嫂:尊敬的老人,勤劳,洗衣,做饭,打扫家务的妇女。
兄嫂:兄之妻。
弟嫂:弟之妻。
侄嫂:侄之妻。
甥嫂:甥之妻。
伯嫂:伯子之妻。
叔嫂:叔子之妻。
舅嫂:舅子之妻。
妇:儿媳妇儿、弟兄、甥侄的妻子。
兄妇:兄之妇。
弟妇:弟之妇。
儿妇:儿媳妇儿。
息妇:儿媳妇儿。
侄妇:侄媳妇。
甥妇:甥媳妇、外甥媳妇。
孙妇:孙媳妇。
外孙妇:外孙媳妇。
侄孙妇:侄孙媳妇。
甥孙妇:甥孙媳妇、外甥孙媳妇。
侄外孙妇:侄外孙媳妇。
甥外孙妇:甥外孙媳妇、外甥外孙媳妇。
伯妇:伯父、伯子之妻。
叔妇:叔父、叔子之妻。
舅妇:舅父、舅子之妻。
丈:尊敬的老人。
姑丈:姑母、姑子之夫。
姨丈:姨母、姨子之夫。
姊丈:姊之夫。
妹丈:妹之夫。
夫:大丈夫。
姑夫:姑母、姑子之夫。
姨夫:姨母、姨子之夫。
姊夫:姊之夫。
妹夫:妹之夫。
女夫:女婿。
壻:女子的丈夫。
姑壻:姑母、姑子之夫。
姨壻:姨母、姨子之夫。
姊壻:姊之夫。
妹壻:妹之夫。
婿:女儿的丈夫。晚辈女性的丈夫。
女婿:女儿之夫。
侄婿:侄之夫,侄女婿。
甥婿:甥之夫,甥女婿、外甥女婿。
孙婿:孙女婿。
外孙婿:外孙女婿。
侄孙婿:侄孙女婿。
甥孙婿:甥孙女婿、外甥孙女婿。
侄外孙婿:侄外孙女婿。
甥外孙婿:甥外孙女婿、外甥外孙女婿。
郎:对男子的爱称。
姑郎:姑母、姑子之夫。
姨郎:姨母、姨子之夫。
姊郎:姊之夫。
妹郎:妹之夫。
侄郎:侄之夫,侄女婿。
甥郎:甥之夫,甥女婿、外甥女婿。
孙郎:孙女婿。
外孙郎:外孙女婿。
父、甫:美男子。
姑父、姑甫:姑母、姑子之夫。
姨父、姨甫:姨母、姨子之夫。
姊父、姊甫:姊之夫。
妹父、妹甫:妹之夫。
女父、女甫:女婿。
从子(男性)侄子:兄弟的孩子。
从子(女性)甥子:姊妹的孩子。
从男(男性)侄男:兄弟的男儿。
从男(女性)甥男:姊妹的男儿。
从女(男性)侄女:兄弟的女儿。
从女(女性)甥女:姊妹的女儿。
从孙(男性)侄孙子:兄弟的(内外)孙子。包括侄女的孩子。
从孙(女性)甥孙子:姊妹的(内外)孙子。包括甥女的孩子。
从孙男(男性)侄孙男:兄弟的孙男。侄男的男儿。
从孙男(女性)甥孙男:姊妹的孙男。甥男的男儿。
从孙女(男性)侄孙女:兄弟的孙女。侄男的女儿。
从孙女(女性)甥孙女:姊妹的孙女。甥男的女儿。
从外孙男(男性)侄外孙男:兄弟的外孙男。侄女的男儿。
从外孙男(女性)甥外孙男:姊妹的外孙男。甥女的男儿。
从外孙女(男性)侄外孙女:兄弟的外孙女。侄女的女儿。
从外孙女(女性)甥外孙女:姊妹的外孙女。甥女的女儿。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儿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外曾外王父:外祖母之父。
外曾外王母:外祖母之母。
舅父、舅爸、舅爹、男妈:母亲之兄弟。
舅母、妗母、舅妈、妗妈、舅娘、妗娘、妗儿、妗子、妗爹:舅父之妻亲。
姨母、从母、姨妈、大妈、姨娘、大娘、姨姨:母亲之姊妹。
姨父、从母父、姨爸、大爸、姨爹、大爹、姨丈:姨母之夫亲。
从母、姨、两姨、姨表:姨母之子女。
从母兄弟、姨兄弟、姨表兄弟:姨母的男儿。
从母姊妹、姨姊妹、姨表姊妹:姨母的女儿。
姑表兄弟:姑母的男儿。
姑表姊妹:姑母的女儿。
舅表兄弟:舅母的男儿。
舅表姊妹:舅母的女儿。
舅、外舅、岳父、丈父、丈人爹、丈母爹、泰山、岳翁、岳丈:妻之父。
姑、外姑、岳母、丈母、丈人娘、丈母娘、泰水:妻之母。
大姨、小姨、姨子:妻之姊妹。
大姨夫、小姨夫、姨夫、连襟兄弟:妻之姊妹夫。
大舅、小舅、舅子:妻之兄弟。
大舅妇、小舅妇、舅妇、妗子:妻之兄弟妇。
内侄、妻侄、舅侄:妻之兄弟之子。
内甥、妻甥、姨甥:妻之姊妹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大伯、小叔、叔伯子:夫之兄弟。
大伯妇、小叔妇、伯妇、叔妇、婶子、妯娌、娣姒:夫之兄弟妇。
大姑、小姑、姑子:夫之姊妹。
大姑夫、小姑夫、姑夫:夫之姊妹夫。
外侄、夫侄、叔侄:夫之兄弟之子。
外甥、夫甥、姑甥:夫之姊妹之子。
娣妇:夫之弟妇。
姒妇、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兄妇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称谓介绍
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⑴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⑵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⑶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⑷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⑸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⑹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祖父之兄为伯祖父,祖父之弟为叔祖父。
⑺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高祖辈
⑴高祖父: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⑵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3)高外祖父:即曾祖母之父,亦可称为"高外翁"。
(4)高外祖母:指曾祖母之母,亦可称为"高外婆"。
●曾祖辈
曾祖父:即祖父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曾祖母:即祖父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外曾祖父:即外祖父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翁""外曾翁""外曾祖王父""太爷""曾太公"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公"。
外曾祖母:即外祖父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婆""外曾祖王母""太奶""太姥",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曾外祖父:即祖母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太外翁""太爷",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公"。
曾外祖母:即祖母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太外婆""太奶""太姥",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外曾外祖父:即外祖母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外翁""太爷",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公"。
外曾外祖母:即外祖母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外婆""太姥",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父母
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哥""大人""严君""爷""爹""兄兄""爸""老子"等。
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姐""家家"和"姊姊"等。
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继父:如果自己的父亲去世、离异,则母亲改嫁之夫称为继父、继亲、后父、假父、续父。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出父:如果自己的父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父。
生母:称自己的亲生身母亲为"生母"。
生父:称自己的亲生身父亲为"生父"。
养母:称扶养自己的女性为"养母"。
养父:称扶养自己的男性为"养父"。
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以外的其他妻子为"姨",实际上却可能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庶父: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子男称母亲的正夫以外的其他丈夫为"叔",实际上却可能是他们的亲生父亲。称母亲其他丈夫为"庶父""少父""诸父"。
嫡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嫡父: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子男称母亲的正夫为"嫡父"。
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叔: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父是主夫或母亲的其他丈夫,对母亲的其他丈夫都可以称为"叔""叔叔""阿叔"。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1.与父亲相关:
⑴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⑵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⑶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⑷从父叔伯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叔伯父",又可分别称为"从父伯""从父叔"。"从伯""从叔"。
⑸姑母: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⑹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爸""姑爹""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⑺堂兄弟、从父兄弟、叔伯兄弟:对叔伯父的男儿的称谓。
⑻堂姊妹、从父姊妹、叔伯姊妹:对叔伯父的女儿的称谓。
2.与母亲相关:
⑴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⑵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⑶舅父: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⑷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⑸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⑹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爸"或"姨父"。姨母之子女称"从母兄弟""从母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子还是姑母之子,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3.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某某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夫妻
⑴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
⑵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1.与丈夫相关:
⑴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⑵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⑶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⑷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⑸姑:对丈夫姊妹的称谓。
2.与妻子相关:
⑴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⑵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⑶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⑷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⑸内侄、内甥。
兄弟
("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男)
⑴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⑵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兄姊"。
⑶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⑷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⑸侄:对兄弟的子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弟子",还称为"侄男""侄女"。对于男性还可以称为"从子""从男""从女""犹子""犹男""犹女"。
姐妹
("姐",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母、称姊、称妹、称女)
⑴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⑵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兄姊""妹弟"。
⑶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姊子""妹子",还称为"甥男""甥女"。对于女性还可以称为"从子""从男""从女""犹子""犹男""犹女"。
男女
⑴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男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 "孽子" "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⑵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⑶义男、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男""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⑷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⑸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⑹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⑺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性还可称为"外孙女"。
另附
1.家族长辈称谓
(说明: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辈
曾祖父--曾孙男/曾孙女
曾祖母--曾孙男/曾孙女
曾祖公(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妇
曾祖婆(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妇
曾祖丈人(妻子的曾祖父)--曾孙女婿
曾祖丈母(妻子的曾祖母)--曾孙女婿
曾外祖父--外曾孙男/外曾孙女
曾外祖母--外曾孙男/外曾孙女
曾外祖公(丈夫的曾外祖父)--外曾孙媳妇
曾外祖婆(丈夫的曾外祖母)--外曾孙媳妇
曾外祖丈人(妻子的曾外祖父)--外曾孙女婿
曾外祖丈母(妻子的曾外祖母)--外曾孙女婿
外曾祖父--曾外孙男/曾外孙女
外曾祖母--曾外孙男/曾外孙女
外曾祖公(丈夫的外曾祖父)--曾外孙媳妇
外曾祖婆(丈夫的外曾祖母)--曾外孙媳妇
外曾祖丈人(妻子的外曾祖父)--曾外孙女婿
外曾祖丈母(妻子的外曾祖母)--曾外孙女婿
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男/外曾外孙女
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男/外曾外孙女
外曾外祖公(丈夫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媳妇
外曾外祖婆(丈夫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媳妇
外曾外祖丈人(妻子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女婿
外曾外祖丈母(妻子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女婿
祖辈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男/侄孙女
伯祖公婆(公公的伯父母)--侄孙男妇
伯祖岳父母(丈人的伯父母)--侄孙女婿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男/侄孙女
叔祖公婆(公公的叔父母)--侄孙男妇
叔祖岳父母(丈人的叔父母)--侄孙女婿
姑祖父母(父亲的姑父母)--侄孙男/侄孙女
姑祖公婆(公公的姑父母)--侄孙男妇
姑祖岳父母(丈人的姑父母)--侄孙女婿
舅祖父母(父亲的舅父母)--甥孙男/甥孙女
舅祖公婆(公公的舅父母)--甥孙男妇
舅祖岳父母(丈人的舅父母)--甥孙女婿
姨祖父母(父亲的姨父母)--甥孙男/甥孙女
姨祖公婆(公公的姨父母)--甥孙男妇
姨祖岳父母(丈人的姨父母)--甥孙女婿
伯外祖父母(母亲的伯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
伯外祖公婆(婆婆的伯父母)--侄外孙男妇
伯外祖岳父母(丈母的伯父母)--侄外孙女婿
叔外祖父母(母亲的叔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
叔外祖公婆(婆婆的叔父母)--侄外孙男妇
叔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叔父母)--侄外孙女婿
姑外祖父母(母亲的姑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
姑外祖公婆(婆婆的姑父母)--侄外孙男妇
姑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姑父母)--侄外孙女婿
舅外祖父母(母亲的舅父母)--甥外孙男/甥外孙女
舅外祖公婆(婆婆的舅父母)--甥外孙男妇
舅外祖岳父母(丈母的舅父母)--甥外孙女婿
姨外祖父母(母亲的姨父母)--甥外孙男/甥外孙女
姨外祖公婆(婆婆的姨父母)--甥外孙男妇
姨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姨父母)--甥外孙女婿
父辈
公公、婆婆(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妇
丈人、丈母(妻子的父亲、母亲)--女婿
伯父母--侄男/侄女
伯公婆(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妇
伯岳父母(妻子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父母--侄男/侄女
叔公婆(丈夫的叔父母)--侄媳妇
叔岳父母(妻子的叔父母)--侄女婿
姑父母--侄男/侄女
姑公婆(丈夫的姑父母)--侄媳妇
姑岳父母(妻子的姑父母)--侄女婿
舅父母--甥男/甥女
舅公婆(丈夫的舅父母)--甥媳妇
舅岳父母(妻子的舅父母)--甥女婿
姨父母--甥男/甥女
姨公婆(丈夫的姨父母)--甥媳妇
姨岳父母(妻子的姨父母)--甥女婿
3.家族平辈称谓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4.亲戚互称
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
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
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
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翁(亲家)--姻弟
姻姆(亲家姆)--姻室
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
姻甥(亲家的堂、甥儿)--姻家舅、姻愚舅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后代
儿子:简称"子"
孙子:简称"孙"
曾孙(重孙):孙子的儿子。
玄孙(元孙):曾孙的子女,自本身下数为第五代 。
来孙:玄孙之子,从自身算起的第六代 。
晜孙:第五世孙。
仍孙:从自身下数到第八世孙称仍孙。
云孙: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
耳孙:《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孙﹐曾孙也。"又引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颜师古注:"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耳孙。耳音仍……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按﹐《类篇.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
沿革
四世祖 | 三世祖 | 祖辈 | 父辈 | 同辈 | 子侄辈 |
---|---|---|---|---|---|
高祖父 | 族曾祖父 | 族祖父·族祖 | 族父 | 族兄弟→三从兄弟 | 族子 |
曾祖父 | 从祖祖父·从祖→伯祖父·伯祖 | 从伯·从祖父·从父 |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 族子→再从子 | |
从叔·从祖父·从父 |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 族子→再从子 | |||
祖父·祖 | 伯父 | 从父兄弟→堂兄弟 | 从子→堂侄 | ||
父 | 兄 | 兄子→侄子 | |||
自己 | 子·息→儿子·息子 | ||||
弟 | 弟子→侄子 | ||||
叔父 | 从父兄弟→堂兄弟 | 从子→堂侄 | |||
从祖祖父·从祖→叔祖父·叔祖 | 从伯·从祖父·从父 |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 族子→再从子 | ||
从叔·从祖父·从父 |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 族子→再从子 | |||
注:该表为"叙称"称谓词。"面称"称谓词可能会含混、含蓄点,对亲属的称呼会有所不同,此处暂不作分析讨论。 |
注:①族兄弟可分为族兄、族弟,其他同理。"(XX)"中的"XX"表示注释内容。"→"后面的称谓表示在此之后的同义称谓。②唐宋时有"从父兄弟-从兄弟""从祖兄弟-再从兄弟"这样的变化,故那时从兄弟有指代从父兄弟的情况。从父兄弟后世又有叔伯兄弟的称法。
祖父 | 伯父 | 从父兄弟→堂兄弟 | 从子(从父子)→堂侄 | 再从孙→堂侄孙 |
父 | 兄 | 兄子→侄子 | 从孙→侄孙 | |
自己 | 子·息→儿子·息子 | 孙 | ||
弟 | 弟子→侄子 | 从孙→侄孙 | ||
叔父 | 从父兄弟→堂兄弟 | 从子→堂侄 | 再从孙→堂侄孙 | |
注:该表为"叙称"称谓词。"面称"称谓词可能会含混、含蓄点,对亲属的称呼会有所不同,在此不作分析讨论。 |
注:"堂侄孙",在朝鲜文中也对应"再从孙"一词。
现代家庭关系表
曾祖辈 | 祖辈 | 父母辈 | 平辈 | 小辈 | 孙辈 |
太爷爷 (太奶奶) | 叔爷爷(叔奶奶) | 堂)伯叔(大娘、婶) | 堂)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 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堂侄、堂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堂)姑(姑父) | (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 (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表侄、表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
姑奶奶(姑爷爷) | 表)伯叔姑(大娘、婶、姑父) | ||||
爷爷 | 姑(姑父) | ||||
父亲 | 哥哥(嫂子) | 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 | 侄孙,侄孙女,侄外孙,侄外孙女(侄孙媳妇,侄孙女婿,侄外孙媳妇,侄外孙女婿) | ||
太爷爷 (太奶奶) | 奶奶 | 弟弟(弟妹) | |||
伯叔(大娘、婶) | 堂)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 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堂侄、堂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
舅爷、姨奶(舅奶、姨爷) | 表、姨表)伯叔姑(大娘、婶、姑父) | 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 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表/姨表-侄/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
(妻)岳父(岳母) | 自己 | 儿子(儿媳) | 孙子、孙女(孙媳妇,孙女婿) | ||
(夫)公公(婆婆) | 女儿(女婿) | 外孙、外孙女(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
太姥爷 (太姥姥) | 叔姥爷、姑姥姥(叔姥姥、姑姥爷) | 堂、表)舅姨(舅妈、姨爸) | 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 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表/姨表-侄/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姥爷 | 舅姨(舅妈、姨爸) | ||||
母亲 | 姐姐(姐夫) | 外甥,外甥女(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甥孙、甥孙女(甥孙媳妇,甥孙女婿) | ||
太姥爷 (太姥姥) | 姥姥 | 妹妹(妹夫) | |||
舅姥爷、姨姥(舅姥姥、姨姥爷) | 表、姨表)舅姨(舅妈、姨爸) | 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 | 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 | 表/姨表-侄/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外孙媳妇,外孙女婿) |
资料索引
1、专门篇章:《尔雅·释亲》、汉《释名·释亲》、魏《广雅·释亲》、明《骈雅·释名称》、明《通雅·称谓》。 2、文人杂记:《颜氏家训》风操篇、刘知几《史通》称谓篇、朱熹《仪礼通传经解》、于慎行《谷山笔麈》称谓篇、钱大昕《恒言录》、陈鳣《恒言广证》、赵翼《陔余丛考》。3、研究文献:陈原《社会语言学》探讨配偶称谓、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严修《亲属称谓漫谈》。4、论文:黄敏《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国海涛《«世说新语»亲属称谓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辞书:郑珍《亲属记》、鲍海涛、王安节编《亲属称呼辞典》(1988)
相关研究文献:马丽 《«三国志»称谓词研究》、王定翔《民间称谓》、牛志平/姚兆女《唐人称谓》。论文:邢慎宝《魏晋南北朝石刻称谓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辞书:蔡希芹编《中国称谓辞典》(1994)、吉常宏主编《汉语称谓大词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