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株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计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很轻。秦和西汉时期的一两,相当于16.14克。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已经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个。
- 中文名称 五株钱
- 地位 五铢钱是钱币史上使用时间货币
- 截止 唐高祖武德四年
- 发行时间 公元前118年
西汉五铢
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第二,从宝文上看,五铢钱除古龟兹文外多为篆书,但也有阳文、阴文及书体变化之别。有的篆书类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监五铢;有的又是方折篆体,如北魏的太和五铢。而在"五"字的写法上,有曲笔、直笔之区分,又有异五、隔五之说法。在"铢"字写法上,则有升铢细字、金无点、长腿铢、绑腿铢、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样式。在宝文排列上,除大多为右读外,还有直读、左读(即传形)以及合背钱文。此外,除大多数宝文为"五铢"二字外,还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龟兹"等四字宝文的五铢钱。
在众多五铢钱中,宝文中的异书现象在门类众多的古钱币中可谓独树一帜。如有的宝文是三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两铢,有的是一五两铢,等等。此外,还有些五铢钱在宝文上是简化了的,但同样是五铢钱形制。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铢铢",等等。上述情况,有的钱币学家认为多出于私铸,虽存世罕少,却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为"戏作""趣味品"看待,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为五铢钱的版别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五铢钱中还有一些带吉语文的,如"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长宜子孙""宜官秩吉",等等。这些,虽可能多属厌胜性质,但却是不可多见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宝文中的上述现象以外,在一些五铢钱上还发现或阳文或阴文、而阴文居多的多种字样,如"母""王""工""小""大""田""为""川""平""土""中""卜""木""女阳""公平""法平""孝业""辟关""五利后""君宜侯王""八""十二""廿八"""等等几十种字样,且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规矩划一,上下、左右、面、背之处,几乎都有发现。
对于上述文字的含义,有的是记地点,有的是记人名,有的可能是炉别暗记或记数,还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凿之记号。
第三,关于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非常之多。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其中带记号的占了70%,仅四决纹钱就有464枚。多年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在五铢钱中,除了四决、四出、三角、星、月、杠、横、竖纹等多见的纹饰、记号外,还有些比较稀见的纹饰成为五铢钱中难得一见的珍稀版别。如八星吻合、四出四星、三柱、四柱、规矩纹、面兽纹、四龙纹、双阙双鸟纹等。
辨识
"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五铢"钱在中国前后流通了739年,数量浩瀚,品种繁多,除面铸年号、背铸地名的五铢钱外,钱币界一直对两汉--三国曹魏--晋五铢--南北朝五铢断代颇有分岐,笔者根据近20年集藏实践浅谈陋见,仅作一家之言。
西汉五铢延续元狩五铢(含平背五铢、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宣帝五铢而来。东汉五铢又延续了更始五铢--光武铜铁五铢(仿西汉制式)--灵帝四出五铢--董卓小五铢币制。
元狩五铢最初形制是同汉文帝半两钱接轨的平背五铢,铸造不精,面背无内外廓,这就是五铢钱的雏形。至于郡国五铢有人以为就是平背五铢,本人以为应是汉武帝最初允许各宗亲诸侯国的自铸币,开始形成外廓,窄轮穿,铜色昏暗之类币。汉武帝元鼎二年为改变币粗劣轻薄、商民拒用状况,下令币制改革,铸出以赤铜为廓边、无毛刺、规范工整的钱体,此钱特征是"铢"侧厚、"五"侧薄,呈倾斜式,史称"赤仄五铢",又叫"子绀钱"。由于诏令以一当五收回郡国五铢,商户不乐意,且操作不便,元鼎四年武帝只好又下令收回。所以至今"赤仄五铢"难寻。
为根本解决币制,汉武帝再铸钱币,规定官炉铸造,史称"上林三官五铢"。此为汉币标准模式。该币特点是"五"字中间两行直,"铢"字金旁顶似等腰三角形,"铢"字朱旁方折。此币投入市场商民称便。此币经历代汉帝相继鼓铸,流传甚广,今所见汉五铢十有九为该式。
西汉中期宣帝时将该币外廓稍加宽,"五"字比上林三官五铢交叉更弯曲,"铢"字头呈三角形。钱文笔划细致,地张平整,钱面穿上一横、穿下一星点或一月作记号,钱币界称为"宣帝五铢"。
东汉之始,淮阳王刘玄铸更始五铢,汉光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光武十六年铸"铜五铢",样式仿西汉"上林三官五铢"和"宣帝五铢"。东汉五铢较西汉五铢轻薄,笔划平弱,"铢"字朱旁上横圆折。东汉五铢最好区别的是,晚期汉灵帝中平二年铸背四斜文到廓币,史称"四出五铢",面穿四角有决文的称"四决五铢"。
魏、蜀、晋五铢与汉五铢稍有区别,曹魏五铢沿用汉制,"五"字肥大基本仿"宣帝五铢"式。蜀五铢二种面文,直百五铢和背键称为"键为五铢"。西晋承魏传统仿魏,比较著名的是沈充铸"沈郎五铢"。
南朝萧梁五铢"五"字二横不出头,铢字与汉五铢相比瘦长且铸工粗糙,不如汉五铢色泽赤亮,并有铁铸五铢。南朝宋五铢是"綖环五铢",钱体一分为二,为大穿外廓、内穿无廓两种,属剪轮轻薄类,更有恶劣小钱史称"鹅眼钱",千文积起来不足三寸,入水不沉,随手一碾则碎。南朝"陈五铢"铜色黄白色,宽缘,"五"字直线如对顶角。另外小如鸡目五铢钱也是南朝陈文帝所铸。北朝"魏五铢"、"齐五铢"形同南朝"梁五铢",但粗犷些。铸币均有年号,面文四个字。如"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等。
"隋五铢"是五铢钱最后流通的朝代,钱含铅较多,铜质青白。"五"字有直笔、曲笔之分,宽缘类似"陈五铢",钱径小于"陈五铢",其显著特点是"五"字旁多一划,内廓与"五字"相连,转90度看像一"凶"字。隋炀帝五铢稍小于隋文帝五铢。扬州是隋代重镇,炀帝客死扬州,隋代钱币遗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