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射点球

2010年南非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巴拉圭与日本在规定的120分钟内战平,后来经过互射点球,巴拉圭点球大战5-3淘汰日本。
- 中文名称 互射点球
- 时间 2010年南非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
- 对战方 巴拉圭与日本
- 结果 巴拉圭点球大战5-3淘汰日本。
定义

互射点球在一般的淘汰赛中如果未能在常规时间或30分钟加时赛内分出胜负,会以双方互射点球的方法来决定胜方,前5轮入球较多一方为胜,如在前5轮未能分出胜负,则会进入骤死赛阶段。如有一方射进而另一方射失,则整场比赛便会结束,互射点球胜方获得整场比赛胜利。
当双方11位球员全部射完,但未分胜负,会继续互射,在此可调动球员射球次序。但在所有场上球员未完成打门之前,在该轮过之球员不可再射。如出现球员数目不相同时,较多球员一方的队长要决定哪位球员不用射点球。
历史
最初的足球运动并无点球,它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
1891年的一天,英国诺丁汉郡队和斯托克市队进行足球锦标赛。到终场前两分钟,诺丁汉郡队以1∶0领先,这时,斯托克队的中卫带球直奔对方大门,当他正要射门时,对方一名后卫将他绊倒,造成在球门区罚球。根据当时的规则,在球门区罚球和在半场的任何地方罚球一样,防守队员可以在主罚队员前面筑一道人墙。这样,诺丁汉郡队几乎所有的队员都排在本队的球门前,真正筑成一道"铁大门",使近在咫尺的斯托克队的罚球无隙可人,结果斯托克队以0∶1败北。
斯托克队给英国足协写信,指出在球门区罚球和在半场罚球在规则上应有所区别,足协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在同年9月正式宣布以后凡在球门区罚球时,只允许守门员一人把守球门,确定守门员防守区为点球区。不久,斯托克队与阿斯顿维拉队比赛。比赛中,斯托克队获得罚点球的机会,但是离终场时间只有30秒。阿斯顿维拉队的守门员故意倒在地上,以此把时间拖延至终场。这样,斯托克队又失去一个可能取胜的机会。
事后,英国足协又加上一段补充规定:罚点球时,如果前半场和后半场比赛结束,比赛延长至罚完点球。这一年9月14日,沃尔福汉普顿队的希思射进英国足球运动史上第一个点球。
从此,罚点球被足协正式补入足球比赛规则,并延续至今。
争议
互射点球被媒体与足球工作者认为更属于心理素质与运气的考验而不是对球员能力的全盘测试。其机制为许多在赛前被媒体公认为"鱼腩部队"的球队制造爆冷的契机。著名例子包括1986年欧洲冠军杯决赛中来自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星队运用极其保守的收缩打法在120分钟比赛中完全抑制了西甲豪门巴塞罗那的疯狂进攻,最终仅凭门将出色发挥连续扑出点球捧得大耳杯。类似事迹在爆冷作为关注点之一的各国本土杯赛中亦时有发生。
射失点球球星
19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半决赛:荷兰对阵丹麦:马尔科·范·巴斯腾
1994年美国世界杯决赛:巴西对阵意大利:弗朗哥·巴雷西,罗伯特·巴乔
1998年法国世界杯半决赛:荷兰对阵巴西:菲力浦·科库
2010年南非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巴拉圭对阵日本:驹野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