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肿块
临床上,许多种乳腺疾病都表现为乳房肿块,症状和体征也很相似,极易相互混淆,特别是与乳腺癌混淆不仅贻误病情。
- 中文名称 乳房肿块
- 检查项目 糜烂活检、术后多发或种植性转移灶活检、乳腺的X线摄片检查、超声波检查、电脑进红外线扫描、液晶热图检查、血液及尿液的有关生化检查、巴氏小体检查、雌激素受体检查等
- 相关疾病 急性乳腺炎、导管周围性乳腺炎、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结核病、真菌病、梅毒病、乳腺结核、真菌性乳腺炎、乳腺放线菌病、乳腺丝虫病、乳腺结核病、乳腺韦格勒肉芽种、乳腺局限性梗死、乳腺组织增生病、乳腺腺病、乳腺囊肿病等
- 发病部位 胸部
- 主要病因 乳腺炎症性肿块、乳腺结构不良、乳腺瘤样病变、乳腺良性肿瘤、乳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等
症状起因
(一)乳腺炎症性肿块
乳腺炎症性病变是常见病,其发病率占同期因乳腺病就医的1/4,多为育龄期妇女,分为特殊性炎症和非特殊性炎症。
1、非特殊性炎症肿块
主要是由于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给病原菌的侵入、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多数由化脓性球菌引起,包括急性乳腺炎、导管周围性乳腺炎。
2、乳腺特殊性炎性肿块
除化脓性球菌等微生物以外的一些生物因素如结核杆菌、真菌、寄生虫等、化学因素(如过敏原、液体石蜡等)及物理因素等所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是继发全身性疾病的乳腺炎症性因素:如结核病、真菌病、梅毒病等程较长,病变进展缓慢,都以形成肉芽肿样为其共同特点的一些疾病。虽然病种较多,但很少见到,包括:乳腺结核、真菌性乳腺炎、乳腺放线菌病、乳腺丝虫病、乳腺结核病、乳腺韦格勒肉芽种、乳腺局限性梗死等。
(二)乳腺结构不良
该病发病率很高,是生育期女性多发病之一,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此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的状态密切相关。当卵巢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相对减少时,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而且使末梢导管的不规则出芽,上皮增生,引起小管扩张和囊肿形成,也因失去孕酮对雌激素的抑制性影响而导致间质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与胶原化及淋巴细胞浸润。现在认为,这种增生与复旧的紊乱就是乳腺结构不良的基础。乳腺结构不良主要包括乳腺组织增生病、乳腺腺病、乳腺囊肿病等。
(三)乳腺瘤样病变
乳腺常可见既非肿瘤又非结构不良和炎症的一类病变,他具有肿瘤样的肿块,有的甚至有包膜,但是它的发展受到机体所制约,不象肿瘤那样,不受制约全无限制的发展,但他不同于炎性包块,不具备红、肿、热、痛机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包括:
1、乳腺脂肪坏死
本病是外伤后引起的无菌性脂肪坏死性炎症。是由于血液或组织中脂肪酸酶,使结节状的脂肪发生变化其后出现真正的坏死等一系列病理病变。但也有些病人无外伤可寻,此外还可见继发性脂肪坏死:如乳腺的化脓性感染,乳腺的外科手术、肿瘤出血坏死以及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均可引起乳腺脂肪坏死。
2、乳腺导管扩张症
多发于经产妇的绝经期前后,已经退化的乳腺内,多发单侧乳腺受累。本病既非感染性炎症,也非肿瘤,而是乳晕区输乳管上皮细胞萎缩,分泌功能丧失的一种退行性变化,实际是异物反应引起的瘤样变,易与乳瘤鉴别不清。
3、乳汁储留囊肿
是哺乳期因1个腺叶或者小叶的乳汁排出不畅,致使乳汁在乳内积存而形成囊肿,造成的原因很多,往往是哺乳期患有乳腺结构不良、炎症、肿瘤等造成的。
4、乳腺结构瘤
很少见,长期未被人们重视,本病的发病机制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结构瘤大体相同。是由于乳腺内的正常组织错乱组合,由残留的乳腺管胚芽及纤维脂肪组织异常发育而构成瘤样畸形生成。
(四)乳腺良性肿瘤
常见多发,约占女性乳腺疾病的1/2,其中90%为良性,占女性肿瘤的第二位。乳腺发生良性肿瘤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许多报道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雌激素雌二醇的紊乱而影响某种组织细胞代谢和增殖,也可能是乳腺内部分组织因受体分布不同,使局部组织对雌二醇过度敏感使其过度增生而发生肿瘤等。
(五)乳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是一种危害妇女健康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在世界各地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食物构成和工业污染由许多的因素不同。发病率有明显差别。关于乳癌的病因,多少年来很多学者为之努力,但真正确切的病因上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到目前被人们所重视的有:
1、遗传因素
2、生殖因素
(1)初潮年龄:初潮年龄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大。
(2)停经年龄:停经晚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已被证实。
(3)月经周期: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月经周期的长短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20~39岁期间,月经周期短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4)第一胎足月妊娠年龄:妇女第一胎正常妊娠年龄越小,其一生患乳腺癌的概率就越小。未育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生育过的妇女大。
(5)产次:高产次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概率小。
(6)哺育史:未哺育妇女易得乳腺癌。
3、性激素
可以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如内、外源性雌激素、雄激素、催乳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主要的结合蛋白IGFBG-3的水平。而雌三醇和孕酮则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有保护作用。
4、营养饮食
脂肪、高热量饮食、酒精患者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纤维素有抑制乳腺癌和大肠癌发生的作用。
5、其他环境因素
电力辐射、化疗药物、职业、体育锻炼等。
6、其他系统的疾病与乳腺癌
2型糖尿病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研究发现有子痫、先兆子痫、高血压综合征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低于正常人群。
常见疾病
急性乳腺炎、导管周围性乳腺炎、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结核病、真菌病、梅毒病、乳腺结核、真菌性乳腺炎、乳腺放线菌病、乳腺丝虫病、乳腺结核病、乳腺韦格勒肉芽种、乳腺局限性梗死、乳腺组织增生病、乳腺腺病、乳腺囊肿病等。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1、可为我们正确诊断乳腺疾病,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
2、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疾病史,如发育、月经、婚姻、生育、哺乳、泌乳等情况和他所处在各个生理时期和疾病发生的时间、特点、变化情况以及家族中有无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史。
检查
(一)体格检查
对发现乳腺肿块及有无腋下等区域淋巴结肿大尤为重要。
1、乳腺的外观检查
观察外型、皮肤、乳头、乳晕。
2、乳腺的触诊检查
乳腺的张力和硬度;乳腺内的肿块部位、大小、硬度、数量、形态和界限、活动度。
3、乳腺肿块的检查
早期乳腺癌肿块,很难用触诊手段与良性肿物相鉴别。可是到了中晚期时,触诊可以发现较明显的体征,便可对肿物的性质作出初步诊断。乳腺肿块检查还包括是否与皮肤、胸壁粘连。
4、乳腺局部淋巴结核检查
检查乳腺局部淋巴结,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确定肿瘤性质和转移方面是极为重要的。包括淋巴结大小、硬度、活动情况、外部形态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病理学检查
乳腺内肿块、乳头及乳晕部的湿疹样改变或糜烂活检,术后多发或种植性转移灶活检。
2、细胞学检查
乳头分泌物图片检查,乳腺肿块的穿刺活检。
3、物理和化学检查
(1)乳腺的X线摄片检查:对乳癌的诊断有着特殊意义,特别是对于2cm以下的早期乳癌诊断准确率均比临床叩诊准确。本方法尤其适用于乳腺癌普查和术后随访。
(2)超声波检查:对病人无损伤,现被广泛适用于乳腺疾病的诊察中。
(3)电脑进红外线扫描。
(4)液晶热图检查。
(5)血液及尿液的有关生化检查: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尿液雌激素的检测、溶菌酶的测定、血清铜锌的测定。
4、巴氏小体检查
乳腺癌病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常会有巴氏小体,如果其数量在10以上,乳腺原发癌ET检测一般为阳性。
5、雌激素受体检查
乳腺雌激素受体(ER)存在于乳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它是一种具体雌激素特异性的受体蛋白。ER量与激素治疗的效果呈正比。
6、免疫组化检查
国内配方研制的乳腺癌单克隆抗体BG6较为理想,具有较强的选择和敏感性。
7、磁共振检查。
8、电子显微镜检查。
9、流式细胞术检查。
10、核酸原位分子杂交。
11、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
治疗
(一)无痛性乳房肿块的治疗
1、良性病变首先手术治疗,术后不复发,无需药物治疗。
2、恶性病变宜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
(二)疼痛性乳房肿块的治疗
1、感染性肿块主要选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2、非感染性肿块主要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手术治疗。
(三)伴有乳头溢液肿块的治疗
1、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恶变的几率不多,药物治疗不理想。多采用手术疗法。
2、乳腺乳头的乳头状腺瘤
本病为乳头的良性肿瘤,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一般经手术切除乳头及肿瘤在内的组织,均可治愈。
3、乳腺乳头腺瘤
本病为良性肿瘤,药物治疗无效,只有手术。术前应作活体组织检查。
(四)男性乳腺肿块的诊断与治疗
1、男性乳腺癌一般认为单侧性,常位于左侧乳腺,是无痛性肿块,质地坚硬,生长迅速,也常有乳头溢液,男性乳腺癌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对尚无转移者,可采取乳房根治术。对老年病人不能手术治疗的应切除睾丸。
2、乳腺恶性黑色瘤
病人无意中发现乳腺上或乳腺内肿块。一般都在病变处有色素性病变史。色素斑突然迅速生长,查体皮肤有炎症样改变。皮肤上出现黑色或蓝黑色,略有隆起或半球状、结节状肿物,浸润性生长,同时可见有在原发灶周围出现卫星样结节。治疗以手术为主。
3、乳腺颗粒细胞瘤
一般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为孤立性结节,组织学所见:瘤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浆内均匀的分布着PAS染色阳性颗粒。瘤细胞与外周神经密切相关。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后不复发不转移。
流行病学
据国内、外医学统计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欧美一些国家乳腺癌的病死率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