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九歌·少司命

2022-06-26 06:46:15 百科资料

《九歌·少司命》是屈原所作组曲《九歌》中一首,是《九歌·大司命》的姊妹篇,是祭祀少司命神的歌舞辞。

少司命是主管人间子嗣的神,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神,因为是主管儿童的,所以称作“少司命”。这首诗和《九歌·大司命》都是一方面用人物自白、倾吐内心的方式展示其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用对方眼中所见来刻画形象。由对方的赞颂从旁表现的办法,既变换角度,又内外结合,互相映衬,诗中的每一段唱词,都是既写“他”,又写“我”,采取了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辞采华丽,又韵味深长。

  • 中文名 《九歌·少司命》
  • 作者 屈原
  • 文学体裁 楚辞
  • 创作年代 战国时代

作品原文

  九歌·少司命

  秋兰兮麋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

  荪何㠯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

  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

  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

  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

  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

  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

  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

  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

  荪独宜兮为民正⒆。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秋兰:古所谓兰草,叶茎皆香。秋天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古人以为生子之祥。麋芜:即"蘼芜",细叶芎藭,叶似芹,丛生,七、八月开白花。根茎可入药,治妇人无子。以下六句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迎神所唱。

  ⑵华:原作"枝",《楚辞考异》引一本作"华"。王逸《楚辞章句》释此句为"吐叶垂华",则本作"华",今据改。

  ⑶袭:指香气扑人。予:我,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自谓。

  ⑷夫:发语词,兼有远指作用。

  ⑸㠯(yǐ):同"以"。荪:溪荪,石菖蒲,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指君王等尊贵者。诗中指少司命。何以:因何。

  ⑹青青:借为"菁菁",茂盛貌。以下三节为少司命所唱。

  ⑺美人:指祈神求子的妇女。

  ⑻忽:很快地。余:我,少司命自谓。目成:用目光传情,达成默契。

  ⑼儵(shū):同"倏",迅疾的样子。逝:离去。

  ⑽君:少司命指称大司命。须:等待。因大司命受祭结束后升上云端等待,故少司命这样问。

  ⑾此句上原有"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王逸无注。《考异》云:"古本无此二句。"按:"与女"二句与《河伯》中二句重复,当是由《河伯》所窜入,今删。女(rǔ):汝。咸池:神话中天池,太阳在此沐浴。以下二节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所唱。

  ⑿晞(xī):晒干。阳之阿(ē):即阳谷,也作旸谷,神话中日所出处。

  ⒀美人:此处为大司命称少司命。大司命在云端,少司命尚在人间受祭,所以大司命这样说。

  ⒁怳(huǎng):神思恍偬惆怅的样子。浩歌:放歌,高歌。孔盖:孔雀毛作的车盖。

  ⒂旍(jīng):同"旌",翠旍,翠鸟羽毛装饰的旌旗。

  ⒃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此处指天之高处。抚:持。

  ⒄竦(sǒng):肃立,此处指笔直地拿着。拥:抱着。幼艾:儿童,即《札记·月令》所说"养幼少"的"幼少"。

  ⒅正:主也。

白话译文

  秋天的兰草和细叶芎藭,

  遍布在堂下的庭院之中。

  嫩绿叶子夹着洁白小花,

  喷喷的香气扑向面孔。

  人们自有他们的好儿好女,

  你为什么那样地忧心忡忡?

  一片片秋兰青翠茂盛,

  嫩绿叶片中伸出着花的紫茎。

  满堂上都是迎神的美人,

  忽然间都与我致意传情。

  我来时无语出门也不告辞,

  驾起旋风树起云霞的旗帜。

  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离别,

  快乐莫过于新结了好相识。

  穿起荷花衣系上蕙草带,

  我忽然前来又忽然远离。

  日暮时在天帝的郊野住宿,

  你等待谁久久停留在云际?

  同你到日浴之地咸池洗头,

  到日出之处把头发晾干。

  远望美人啊仍然没有来到,

  我迎风高唱恍惚幽怨。

  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

  你升上九天抚持彗星。

  一手直握长剑一手横抱儿童,

  只有你最适合为人作主持正!​

创作背景

  《少司命》是《九歌》中祭祀少司命神的歌舞辞。少司命是主管人间子嗣的神;她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神,因为是主管儿童的,所以称作"少司命"。宋罗愿说:"少司命主人子孙者也。"(《尔雅翼》)王夫之从其说。王夫之并说古代"弗(祓)无子者祀高禖。大司命、少司命皆楚俗为之名而祀之"。(《楚辞通释》)则少司命乃由高禖演变而来,是女神。《札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牛羊猪三牲)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干高禖之前。"郑玄注:"天子所御,谓今有娠者。……带以弓韣,授以弓矢,求男之祥也。"正义云:"祭高禖既毕,祝官乃礼接天子所御幸有娠之人,……乃属带此所御之人以弓韣,又授之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作品鉴赏

原文释义

  此篇是少司命(充作少司命的灵子)与男巫(以大司命的口吻)对唱。其末云:"荪独宜兮为民正",则末一节为男巫之唱词。那么,第一节(有"荪何以兮愁苦"句)也应为男巫所唱。由歌词内容看,二、三、四节为少司命唱词,五、六节也是男巫以大司命口吻所唱。

  因为此篇演唱同前一篇是连接的,少司命、大司命已在场,故再没有下神、迎神的话,但此一篇的宾主关系与上一篇相反。上一篇后半是女巫以少司命口吻所唱,故此篇开头是男巫以大司命口吻唱出,来赞颂少司命。从情绪的承接来说,前篇少司命反覆表现出愁苦的心情,故此篇开头大司命说:"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一方面是对少司命这个爱护生命的女神的烘托,另一方面也暗示此祭祀为的是求子嗣。《尔雅翼》云:"兰为国香,人服媚之,古以为生子之祥。而蘼芜之根主妇人无子。故《少司命》引之。"《政和证类本草》也说芎藭根茎可以入药,治"妇女血闭无子"。所以说,这两句不仅更突出了诗的主题,也反映了一个古老的风俗。

  少司命一开始就赞叹的也是兰草,同样暗示了生子的喜兆。"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是说来参加迎神祭祀的妇女很多,都希望有好儿好女,对她投出乞盼的目光,她也回以会意的一瞥。她愿意满足所有人的良好愿望。她同这些人既已"目成",也就没有愁苦了。她看了祭堂上人的虔诚和礼敬,心领神受,"入不言"而"出不辞",满意而去。她乘着旋风,上面插着云彩的旗帜。对于她又认识了很多相知,感到十分快活;而对于同这些人又将分离,感到悲伤。这是将人的感情与神相通,体现出女神的多情。下面一节则是女神说自己的服饰和离开祭堂的情形。"荷衣兮蕙带"同大司命的"云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比起来,带有女性的特征。"夕宿兮帝郊"是说自己离开后将去的地方。《札记·月令》孔颖达正义引《郑志》,简狄被以为禖官嘉祥之后,"祀之以配帝,谓之高禖"。则由之转化而来的少司命宿于帝郊,也是有原因的。"君谁须兮云之际"是反过来回问大司命的话。

  第五、六节都是男巫以大司命的口吻所唱,先是回答少司命的问话:"我等待你,要陪你到咸池去洗头,在阳阿之地晒发。因为一直等你不来,所以在云端恍然而立,临风高歌。"第六节描述了少司命升上天空后的情况,描绘出一个保护儿童的光辉形象:她一手笔直地持着长剑,一手抱着儿童。她不仅是送子之神,也是保护儿童之神。"荪独宜兮为民正!"事实上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少司命的崇敬与爱戴。

  《大司命》和《少司命》塑造了两个形象:威严的大司命和温柔多情的少司命。一个体现出阳刚之美,一个体现出阴柔之美。但他们的形象又不是单一的,图案化的:大司命在威严的下面,也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关切、赞扬与爱护,而少司命在多情善感的背后,具有刚毅而凛然不可犯的一面。她虽是一个一往深情的女性,在保护儿童的方面却是一个不可干犯的女神。

文学赏析

  形式美

  这首诗的形式具有紧凑而铿锵的韵律美。 形式是诗歌的载体,诗歌让人俩最直接地感受到的是它的形式,诗歌内在的本质之美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之美表现出来。由于诗歌是一种通过韵律感很强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所以它自然具有韵律美,"青黄杂揉,文章烂兮",在诗歌艺术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韵律上,屈原推崇的是这种五彩斑斓之美。屈原以其独创的诗歌结构和格律使中国诗歌具有了一幢全新的韵律,使《诗经》以后沉寂了三百年的中团诗坛爆登出振聋发聩的绝音,具体到屈原的代表作《九歌·少司命》,其韵律美主要艘现在紧凑和铿锵两个方面。

  《少司命》韵律的紧凑主要表现在结构上,全诗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迟滞。全持虽然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但每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平滑而自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第一部分是代表人间妇女的群巫合唱的迎神曲:"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㠯兮愁苦?"

  第二部分是代表少司命女神的主巫独唱的临坛曲:"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第三部分是人间妇女向少司命女神询问:"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第四部分是少司命女神回答人间妇女:"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第五部分是人间妇女合唱的送神曲:"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这遣五个部分一环紧扣一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自如地从第一部分流泄到第五部分,街接虚不着痕迹,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一口气渡完,而后才有暇回味。

  《少司命》韵律的铿锵主要表现在格律上,其诗句或参差或对仗,起伏有致,动感强烈,"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气韵生勤,情趣盎然。

  论诗句的参差,诗中比比皆是,这正是楚辞对《诗经》继承和发展的精妙之处,它除了保留《诗经》四字句的典型句式外,还将其扩展为五字句和六字句(不包括语气词"兮"),节奏在《诗经》"二二"的基磋上又增加了"三二"和"三三",仿佛"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使其更具表现力。在《少司命》中,"二二"、"三二"、"三三"节奏的诗句交替使用,"倏而来兮忽而逝"始人以强烈的动感,仿佛踏着音乐的节拍悠然地旋转在舞池中。这首诗的韵律较《诗经》也有了更大的起伏和变化,也更加铿锵动人了。同时,语气词"兮"在楚辞句式构成中的连用也是生花妙笔,对此金开诚先生曾作过推想:"以'兮'为基点,其两端的字数如果较少,则这些字的发音用调必然悠长而近于歌唱;反之,两端的字数如果较多,则这些字的发音用调必然短促而近放吟颂" 这就形成了楚辞可歌可吟、如泣如诉的独特艺术效果。

  论诗句的对仗,以"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最为典型,它们情文并茂,能充分引起人们感官上和心灵上的愉悦。就形式而言,这些诗句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持歌的格律,它俩都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育做成对偶的语句,这种工整的对仗和其前南方诗歌的发展的轨迹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