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乌鸫

2022-06-26 21:35:48 百科资料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

  • 中文名 乌鸫
  • 拉丁学名 Eurasian Thrush
  • 别称 百舌、反舌、中国黑鸫、黑鸫、乌鸪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乌鸫雄鸟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乌褐色,有的沾锈色或灰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是黑色。下体黑褐,色稍淡,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纵纹。嘴黄,眼珠呈桔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黄色。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

乌鸫

  大小量度 (注:♂雄性;♀雌性)(普通亚种):

  体重♂55-126g,♀84-121g;

  体长♂230-296mm,♀210-296mm;

  嘴峰♂20-26mm,♀20-28mm;

  ♂138-160mm,♀140-158mm;

  ♂94-130mm,♀89-120mm;

  跗跖♂35-41mm,♀33-40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外围、林缘疏林、农田旁树林、果园和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

生活习性

  乌鸫: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乌鸫

  栖息于林地、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

  叫声:乌鸫因全身有乌黑的羽毛而得名。它的叫声犹如击石,音似“鴶——鴶——鴶——鴶”,又名乌吉。春季繁殖期间,它既能吟咏,又能仿效别的鸟叫。叫声婉转,有时象笛声,有时象箫韵,韵律多变,因此它又称“百舌”。

  食性:乌鸫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单独或三、五成群地在地面奔跑觅食。它的食物在秋冬两季主要为植物性,春夏两季主要为动物性。所吃的动物以昆虫的幼虫为主,如毛虫、孑孓、蝇蛆等。乌鸫食量很大,就以苏联鸟类专家特来杜爱尔教授喂的一只旅鸫雏鸟来说,它十四天就吃了六十八只幼虫,其重量达雏鸟体重的41%以上。乌鸫所食植物为樟果、榕果及其它杂草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澳门、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沙漠。

分布图

  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旅鸟:巴林、柬埔寨、加拿大、格陵兰岛、日本、韩国、共和国、缅甸、卡塔尔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中国台湾、泰国、美国。

中国分布

  新疆西部的喀什、阿克苏、巴楚、乌什(在平原为冬候鸟、在天山为繁殖鸟),新疆罗布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樟木、江孜、当雄、羊八井、塔木齐、东久、那约丁、比姆比山口、朗贡、特拉肯山口、江罗、曼曲河谷、曲宗、日喀则和亚东,贵州罗甸、遵义、兴义、望谟、贵定、贵阳,河南新乡及河南南部以南,湖南常德、来阳、会同、宜章、阮陵、武岗,上海,浙江宁波,安徽芜湖,江西新军,福建福州、南平,四川重庆、南充、苍溪、达县、邻水、城口、江北、筠连、叙永、宝县、都江堰、成都、乐山、巴县、峨眉、嘉定、汶川,云南保山、江川、宁蒗、昆明、永善、巧家、建水、石屏、蒙自、富宁(留鸟);广东三水、揭阳、连县,海南及台湾(冬侯鸟)。

繁殖方式

  ​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先是努力显示自己,尽量显示自己的特殊本领。它围绕着雌鸟进行精彩的飞行表演,或打转转,取得雌鸟的垂青,然后就进行交配。

乌鸫

  乌鸫喜欢在小溪、池塘、绿荫的道路附近筑巢。巢以枝条、须根、枯草、松针等混泥而造成深杯状,营置于乔木的枝梢上或枝丫间。巢深4~6厘米。

  一年产卵两窝,每窝4~5枚卵。卵呈浅绿色而缀以淡灰色斑纹。孵卵期为12~15天,饲养雏鸟13~14天,即出窝。它是我国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各地常见的留鸟。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乌鸫高加索亚种

  Turdus merula aterrimus

  2.

  乌鸫亚速尔群岛亚种

  Turdus merula azorensis

3.乌鸫南印亚种

  Turdus merula bourdilloni

  4.

  乌鸫加那利亚种

  Turdus merula cabrerae

  5.

  乌鸫新疆亚种

  Turdus merula intermedius

6.乌鸫斯里兰卡亚种

  Turdus merula kinnisii

  7.

  乌鸫普通亚种

  Turdus merula mandarinus

  8.

  乌鸫非洲亚种

  Turdus merula mauritanicu

  9..

  乌鸫指名亚种

  Turdus merula merula

10.乌鸫印度中南亚种
Turdus merula nigropileus
11.乌鸫印度东南亚种

  Turdus merula simillimus

  12.

  乌鸫四川亚种

  Turdus merula sowerby

13.乌鸫中印亚种Turdus merula spencei

  14.

  乌鸫希腊亚种

  Turdus merula syriacu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乌鸫全部图片网址

人工饲养

鸟的选择

  乌鸫为中国南方喜欢饲养的歌鸟。野生成鸟野性大,难驯熟,常因过度撞笼而死亡,故多掏取幼鸟人工喂养。雌性成鸟与雄鸟稍不同,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均黑褐色,背部色稍淡;颏和喉浅栗褐色,缀以暗纹;下体余部亦黑褐,但稍沾栗。幼鸟雌雄较难区分,一般认为雄性幼鸟初级飞羽有明显金属光泽雌性幼鸟无此光泽或不明显。

选笼特点

  饲养乌鸫用八哥笼为宜,也可用画眉笼,或自制类似大小、亮底、条间距2厘米的竹笼。

饲料喂法

  掏到乌鸫雏鸟,一般喂豆制品(如白豆腐干或白豆腐皮),切成适口小块用竹签挑着喂;最好再加新鲜肉沫拌粉料(如点额粉、雏鸡料搓的20%的熟鸡蛋黄等)调成稠粥状,用竹蓖挑着喂。成年乌鸫以鸡蛋大米或鸡蛋小米为常备饲料,每天喂一食抹(食缸)软料(肉沫+熟鸡蛋+水果沫+菜沫+昆虫),两小时内吃完为度。

管理调教

  大约10月份,幼乌鸫已换成鸟羽衣,是学口的好时期,应开始遛鸟。每天清晨提鸟笼到公园或郊外让它聆听鸟叫,或使其跟"教师鸟"学口。

  日常管理的重点是食水的卫生,笼子和用具的清洁。夏季每天水浴一次,冬季设法提高室温,保证每周水浴一次。换羽期饲料中一定要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否则常会因脱不下羽毛而难以过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