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草

乌饭草别名: 染菽、猴菽、青精草、乌饭草、墨饭草、黑饭草、乌草、饭团子、南烛草木。是长在山坡上的一种灌木,枝叶极象冬青。用它的叶汁和糯米一起烧着吃,色泽鲜艳,香味浓郁,拌以白糖,又甜又香又糯,更加上口,别具风味。江南地区用于制作乌饭,应故得名!
- 中文名 南烛
- 拉丁学名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 别称 西烛叶;乌米饭;乌饭草;苞越桔;南烛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繁殖方法
种子等

主要价值
乌饭树花含有乌索酸、对香豆酸、莽草酸、山楂酸、荭草素、异荭草素、无羁萜、水晶苷、乌饭树苷、beta-谷甾醇-beta-D-葡萄糖苷。树叶色素的主要成分为槲皮素,此外还有氨基酸、有机酸、嫩叶色素的为3,老叶为4,还含有酚类、鞣质、还原糖、多糖、蛋白质等。有机酸主要是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糖主要是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等。色素含有钡、硼、铁、锰等19种微量元素树叶中色素含量约为18.7%,浸膏呈黑色膏状,具有龙眼香气,无异味,吸湿性较好,金属离子对色素无明显影响,锡、铝、铜离子在300ppm以上有影响。乌饭树果色素呈深红色至蓝色,主要成分是翠雀定-3-葡萄糖苷(氰定-3-葡萄糖苷)。用途:果实可鲜食。树叶和果实可用于提制色互,用于各种食品的着色。叶和果实入药,治心肾虚弱、支气管炎,根能散淤、消肿、止痛,治跌打红肿,牙痛等。采收加工:树叶切碎后用水浸提,浓缩精制可得色素。

形态特征
高可达1-3.5米,多分枝,幼枝有柔毛;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 时带有点状微毛,老时脱落。叶互生,草质;卵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边缘具稀疏尖锯齿,基部楔形,先端锐尖,革质,有光泽,中脉有短毛;叶柄短而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具有10数朵花,微具毛;苞片披针形,长1CM,边缘具不明显锯齿;花冠白色,壶状,具绒毛。浆果、红紫或紫黑色,扁球形或球形,直径5-8.5MM,表面被灰白色细柔毛,内含多数淡黄色至棕黄色种子,长卵状三角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多生于山坡灌木丛或马尾松林内,向阳山坡,多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常分布在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是酸性土(红壤)上的指示植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苏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南至台湾广东等。主产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地区
风俗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宣城、南京溧水、常州溧阳、无锡宜兴(宜溧山地)、庆元黄田、竹口一带的民间习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草"的灌木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再加上瘦肉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传说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江南一带(苏南、皖南、浙)人家家"吃乌饭"。据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在中国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为"目莲戏"。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盂兰盆经》。目莲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故事写目莲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莲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一故事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细节。即: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 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长江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民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