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拟鲿

乌苏拟鲿,头顶部有皮膜覆盖,枕骨突裸露。吻圆钝,口下位。横裂。上、下颌其绒毛状细齿。唇厚,稍具褶。须4对,鼻须选眼之中点,上领须接近鳃膜。
- 科 鲿科
- 分布区域 珠江至黑龙江水系
- 属 拟鲿属
- 中文学名 乌苏拟鲿
- 目 鲇形目
基本信息
拉丁名:Pseudobagrus ussuriensis (Dybowski)

编号: | 6610 |
拉丁目名: | SILURIFORMES |
中文目名: | 鲇形目 |
中文科名: | 鲿科 |
拉丁科名: | Bagridae |
中文属名: | 拟鲿属 |
拉丁属名: | Pseudobagrus |
拉丁种名: | ussuriensis |
定名人: | (Dybowski) |
年代: | 1872 |
中文名: | 乌苏拟鲿 |
ogenus: | Bagrus |
原始文献: | Verh. zool.-bot. Wien. 12:210. |
模式产地: | 乌苏里江,松花江,兴凯湖 |
俗名: | 牛尾巴 |
生境: | 常栖息于缓流河道 |
国内分布: | 珠江至黑龙江水系 |
资料来源: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 |
识别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4.2-4.9倍,为头长的3.9-4.2倍,为尾柄长的6.3-7.8倍,为尾柄高的9.8-11.6倍。头长为吻长的1.6-2.8倍,为眼径的6.0-7.0倍,为眼间距的2.4-2.6倍。为背鳍刺长的1.3-1.4倍,为胸鳍刺长的1.3-1.4倍,为上颌须长的1.6-1.9倍。体长形,头部扁平,背鳍后稍侧扁。颏须2对,均短于上颌须。跟小,侧上位。眼间微凸。鼻孔分离。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硬刺后缘具细齿。胸鳍硬刺后缘锯齿强。腹鳍末端伸达肛门。脂鳍低,与臀鳍基相对,约等长。尾鳍末端凹形,上下叶圊凹形。尾柄细长。全身裸露无鳞。体背、侧线黄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呈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