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塘鳢

乌塘鳢(学名:Bostrychus sinensis)是塘鳢科、乌塘鳢属的一种鱼类。体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尾柄长而高,头部平扁吻宽而圆,眼小,前鼻孔有细长的管,口宽大,唇较厚。背鳍两个,相距较远,左右腹鳍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体褐色或有暗褐色斑纹,腹面浅褐色,尾鳍基底上端有带白边的黑色睛斑,背鳍和尾鳍有褐色带纹。
乌塘鳢大多栖息于滩涂的洞穴中及河口或淡水内,摄食小型虾蟹类。用定置网具捕捞。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波利尼西亚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中国产于华东和华南沿海滩涂及淡水水域也可港养。
乌塘鳢肉味美,营养价值高,为滋补品。中国广东、福建将其列为名贵食用鱼类。
- 拉丁学名 Bostrychus sinensis
- 别名 文鱼、中华乌塘鳢、鲟虎、涂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体长,粗壮,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颇宽大,略平扁,吻宽圆。口阔大,端位,略斜,下颌稍突出,向后延至眼后缘的垂直下方。牙齿绒毛状,大小一致;上下颌各有10行左右;犁骨齿呈一半椭圆形分布。前鼻孔的鼻管细长,悬垂于上唇,后鼻管粗长。前鳃盖骨后缘无硬棘。全身被细小鳞片,在吻部和头顶或多或少退化,颊部鳞非常细小;全身鳞片排列不整齐,尾柄处之鳞最大。背鳍2个,相距颇远;胸鳍大,圆形;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体黑褐色,腹面淡。体上方有12条隐约可辨之暗褐色横斜纹;尾鳍基底上端有1黑色大眼状斑,斑周为白色。第一背鳍中部有1较窄的淡色纵带,基底有1宽暗褐色斑带;第二背鳍有暗色纵带4条。尾鳍靠近基部有3-4条横纹;背鳍、臀鳍和尾鳍的边缘均具白边;胸鳍灰黑色,腹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栖居于近海河口咸淡水沿岸或滩涂洞穴内,可进入淡水中,以小虾为主食,也食小鱼及水生昆虫等。
分布区域
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以及分布于东南沿海各江河中下游及河口;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美拉尼西亚也有分布。个体不大,常见个体体长为10-15厘米,体肥厚,肉鲜美,富营养,一向被视作佳品。

经济价值
广西部分地区称之为趴沙狗、趴石狗,用来做汤不错,做椒盐也不错,做成鱼干,用风味豆豉来蒸味道更加鲜美,是一道地道的农家小菜。风味十足。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 Perciformes:鲈形目 - Gobioidei:鰕虎鱼亚目 - Eleotridae:塘鳢科 -Bostrichthys: |
学名: | Bostrichthys sinensis(Lacépède,) |
中文名: | 乌塘鳢 |
中文拼音: | WūTángLǐ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祥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