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义训

2022-06-24 22:50:06 百科资料

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 中文名称 义训
  • 性质 汉语训诂学术语
  • 简述 训诂的基本方法
  • 训解方式 以字义为主

解释

  1.大义的垂训。

  2.泛指教诲。

  3.对字义﹑词义的解释。别于"音训"﹑"形训"而言。

特点

  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有别于音训及形训。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古书中的注解和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历史

  何谓义训?

  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义训历史悠久,如《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左传》"龙,水物也。"

  义训这种方法的产生是训诂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汉字三要素而论,还是从词的形、音、义说起,意义都是其核心内容。声音是内在形式,但开始与义的关系却是偶然的,且声随义转;形是其外在形式,即语言外壳,因此段玉裁指出:"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形训和声训都是借助于词义的载体来解释词的。如上所论,形训和声训都是有局限的。

类型

  (一)同义词训释:

  1、 直训:用一个义同或义近的词直接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弄,玩也;假,借也;叔,拾也。

  2、 互训:即同义词辗转相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咽,嗌也;嗌,咽也。"

  3、 递训:即几个同义词传递相训。如

  煽,炽也;炽,盛也、《尔雅》

  咙,喉也;喉,咽也;咽,嗌也、

  4、 同训:即同一个词训释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如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

  ⑴古今语相释

  ⑵通语方言相释

  ⑶常用语与冷僻语相释

  ⑷词义交叉者相释

  ⑸共名别名相释

  ⑹狭义广义相释

  (二)反义相训:

  即以反义词互相训释。如"乱,治也。"(尔雅)"故,今也。"《尔雅》

  (三)界说释义:

  即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阐明一个词的含义。

  义界就是用简要的语言将一个词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或特点揭示出来。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尔雅)

  (四)描述性释义:

  即对所释词所表示事物的性质、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比拟来解释词义。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尔雅)

  (五)推因:

  即通过推求使用某些词的原因的释义方法。如

  南望荆山,北望汝海。(枚乘〈七发〉)李善注:"郭璞〈山海经〉注曰:'汝水出鲁阳山东,北入淮海。'称大海,大言之也。"杨端志:"李注指出'海'是在修辞意义上用的,实际上也是解释了海的含义。"

局限

  古代义训的局限性

  1、前后不同义

  2、释义不通俗

  3、释义不具体

  4、义界不精确

  5、描述不详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