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举一反三

2022-07-15 16:55:31 百科资料

举一反三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指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

  • 中文名称 举一反三
  • 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 近义词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 反义词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 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成语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后人据此提炼出"举一反三"。

成语典故

  孔子的弟子很喜欢围在孔子的周围向他请教为人、为政、为学等问题。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围坐在一起讨论为学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却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成语寓意

  在求知的道路上,人们应该学会触类旁通,这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由一件事物推及其他事物,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学识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指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示例

  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