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中秋月

2022-07-11 16:51:27 百科资料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 作品名称 中秋月
  • 创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处 《苏轼文集》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作者 苏轼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溢:满出。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⑵银汉:即天河。玉盘:指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白话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

  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苏轼文集·书 〈彭城观月诗〉 》)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蒙蒙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

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佑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