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中华蚱蜢

2022-07-09 18:36:30 百科资料

中华蚱蜢(属直翅目锥尾亚目蝗总科剑角蝗科剑角蝗属,拉丁学名:Acrida cinerea),有夏季型(绿色),秋季型(土黄色有纹)。直翅目,蝗科。别名尖头蚱蜢、括搭板(握住大腿上身上下摆动)。在中国通常叫蚱蜢,有一些地区称其为"秀才"、'扁担锅'、'刀伶''担杖钩'"簸簸箕"。比中华负蝗大,细长。

中华蚱蜢为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广泛,有高粱、小麦、水稻、棉花、各种杂草、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作物,蔬菜,花卉。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北至黑龙江,南部到海南,西至四川、云南均有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也称其为蚂蚱。

  • 中文名称 中华蚱蜢
  • 拉丁学名 Acrida cinerea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亚门 六足亚门

特点与习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中华蚱蜢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

  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

为害特点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食用方法

  我国食用蚱蜢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迄今蚱蜢仍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秋后从田间采收,油炸后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种食品。蚱蜢产卵量特别大,可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蚱蜢卵酱。

防治方法

  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 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经济价值 据分析测试,中华蚱蜢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3.5%,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21.35%,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蚱蜢可以作为营养性功能食品,高蛋白饲料添加剂及特种食品加工原料。

药用价值

  【药 名】:中华蚱蜢

  【来 源】:为蝗科动物中华蚱蜢的干燥全体。

  【功 效】:镇惊定搐,止咳平喘,解毒消肿。

  【主 治】:治温热时病,谵语抽搐,或小儿惊风,角弓反张, 用于热嗽、热喘,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惊风。

  【性味归经】:辛,凉。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只。外用:适量,涂敷患处。

  【别 名】:尖头蚱蜢、击螽(《中国药用动物志》)

  【药用部位】:干燥全体入药。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广东等省。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捕捉,鲜用或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拉丁名】:中华蚱蜢的干燥全体。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华蚱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