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竹鼠

中华竹鼠(学名:Rhizomys sinensis Gray)简称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
中华竹鼠身体粗状呈圆筒形,成兽体长一般小于38cm,尾长6~7cm,体重500~800g。头部钝圆,吻部较大。眼小,耳小隐于毛内。四肢粗短,爪强而锐利。尾短小,上下均长有稀疏的毛。
竹鼠为洞穴式生活,不需阳光,昼伏夜出。可在室内、地下室、凉台、山坡、岩洞营造窝室立体化饲养。
- 中文名 中华竹鼠
- 学名 Rhizomys sinensis Gray
- 别称 竹根鼠、竹根猪、竹狸
- 界 动物界
- 纲 哺乳纲
形态特征

特征:中华竹鼠体长一般小于38cm,尾长6~7cm,体似鼹,外形粗壮,似鼢鼠,但成体较鼢鼠大得多。耳、眼退化。四肢粗短,爪强健,扁平;前肢较后肢细小,爪亦稍短;而鼢鼠前足爪则特别发达,侧扁。成体颅基长大于57mm;上颌第1臼齿比第2臼齿小和低,以区别于小竹鼠。颊部无特殊的棕红色,以区别于大竹鼠。背毛棕灰色,毛无白色毛尖,而不同于银星竹鼠。中华竹鼠同龄成体,一般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体长相近的竹鼠个体主要从外生殖器的特征来鉴别,这是雌雄个体之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鉴别性特征。
外形:体粗壮。吻短而钝,眼小,耳隐于毛内,颈短粗。四肢粗短,爪强,前肢爪背面观呈指甲状,腹面观则呈铲状;后肢爪尖长,腹侧面具深沟。尾短小,均匀被稀疏短毛。体毛密而柔软。
毛色:从吻至额及颊部毛基为白色,末端为棕色;向后至背部和体侧,毛基为灰黑色,毛尖为浅棕色,而体侧的棕色更浅。臀部毛基为灰白色,毛尖为棕色。颏部及下颈毛白色;腹部毛较背部稀疏,毛基灰色,毛尖棕白色;会阴及肛周围毛棕色;足背及尾的毛为棕白色。据秦岭地区采得的标本,有些个体毛色较灰些,有些则较棕白些。幼体颊部和颏部毛色较浅,腹部毛具白色毛尖,尾毛棕灰,余部毛色灰黑。
头骨:头骨粗大,有明显的棱角,成体标本矢状脊和人字脊特别发达显著。吻部粗短。鼻骨前端宽,向后逐渐变窄,后端与前颌骨大致平齐。额骨幼体平坦,成体前部亦平坦,但后部参与形成矢状脊。枕骨成体比幼体要倾斜得多,且更平坦,成截切面状;枕骨颗2个。眶下孔下缘成直线状,宽度大于高度。颧弓前部窄,后部宽。门齿孔较小。听泡扁平;外耳道位于鳞骨颧突与人字脊之间。下颌骨角突不发达,仅为1个不大的钝圆形突起。下门齿末端形成的突起极高。
牙齿:牙齿上门齿粗大,近乎与上颌垂直,不向前方倾斜。上臼齿列向后外倾斜。上颌第1臼齿较第2臼齿小得多,且较低。在幼体可以清楚地看到臼齿的两侧均有向齿中折入的珐琅质褶皱,但成体由于珐琅质磨损,咀嚼面上形成孤立的岛状或半岛状齿环,甚至有些个体的内侧褶或外侧褶也很不明显。上颌第1臼齿有4~5个齿根。下门齿亦粗大,向前倾斜,整个牙体呈弓形。下颌第1臼齿较小,多呈三角形,稍向内倾斜,有3~4个齿根。下颌第2臼齿和第3臼齿较大,向前内侧倾斜,咀嚼面与上臼齿情况相似。
栖息环境
中华竹鼠多栖于山坡,在秦岭地区常栖于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林下多生有竹类植物,或直接栖于竹林。
生活习性
活动:营穴居生活,昼伏夜出,性喜在安静、清洁、干燥、光线适宜、空气新鲜的环境中生活。性情温驯,公母形影不离,抗逆性强,生活的温度适宜在8~40℃,最适温度在11.7~28.5℃。

食性:中华竹鼠是植食性动物,可摄取各类竹子、甘蔗、玉米等的根茎及草根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食。缺食的时候也危害庄稼。
洞穴:中华竹鼠的洞道非常复杂,成年者的洞道较幼年者更甚。猎人常根据粪便、足迹和洞的大小以及洞道的复杂程度来判断竹鼠的大小。洞道一般包括土丘与洞口、取食道、窝巢和避难洞。
土丘与洞口:中华竹鼠在挖掘洞道时推出泥土,在地面上形成土丘,土丘之下便是洞口。根据土丘的土是否新鲜可判断洞道内是否有竹鼠。若土丘干燥,或其上落满竹叶或树叶,或长苔藓与其他植物,便可断定洞内无竹鼠。洞道内是否有竹鼠还可通过检查洞口周围有无竹鼠咬断竹子的痕迹来确定,若洞口周围有新鲜的被咬断的竹子痕迹,就可断定有竹鼠存在。
取食道:取食道为竹鼠取食和活动的通道,它啃咬洞道周围的竹根、未出土的竹笋,将竹子拖入洞内咬成小节,然后慢慢啃食。取食道与地表平行,距地表14~25cm。在留坝县解剖了5个洞系:取食道的分支有1~2个,而不像分布于云南的中华竹鼠有4~7个分支。取食道的长度为lOm左右,也不如云南的竹鼠洞道长,云南的中华竹鼠洞道总长可达55m,这可能与环境有关。有竹鼠的取食道内光滑、潮湿,但无积水。
窝巢:窝巢是中华竹鼠的住所,也是产仔育幼的地方。它位于取食道上,较取食道宽、大、高。窝长×宽×高=(34~38)cm ×(20~32)cm×(19~25)cm。内垫有竹节、竹叶、竹小枝以及竹鼠咬成的竹丝等物。无固定的厕所,排粪在距窝10~25cm处。粪便两端钝圆,似药用胶囊状,呈墨绿色,质较硬,大小为:长×直径=(19~25)cm×9mm。
避难洞:避难洞是中华竹鼠逃避敌害的安全洞。挖洞捕捉竹鼠一般都是在避难洞中捕获的。而且人在外挖,竹鼠在内也边堵洞,边向前挖。避难洞长2~5m,有的可达到3m以上,距地面深70~170cm。避难洞的方向是朝向地下的深处。
摄食:在野外竹鼠的洞口周围总有它咬断的竹子的痕迹,说明竹鼠常常出洞,将竹子从接近地面处咬断,然后将竹秆连同端部枝叶一同拖进洞内。给竹鼠一根较长的竹子,它先用门齿将其咬断成几节,然后两前指掌抱住啃食。咬断竹子靠门齿切割,上门齿为不动点,下门齿向一个方向反复切割,直至咬断竹子;如果咬切不断,会将上、下门齿快速相互摩擦,之后再咬切竹子。啃食竹节时,用前指掌一上一下握住竹节,头微偏侧,上门齿仍为不动点,下门齿由下而上不断反复刮啮十多次,同时发出快速牙齿碰击声,之后,则是快速咀嚼,如此反复的啃食竹节。在啃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磨牙行为。
生长繁殖
雌雄鉴别
竹鼠同龄成体,一般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体长相近的竹鼠个体主要从外生殖器的特征来鉴别,这是雌雄个体之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鉴别性特征。
性成熟期
野生竹鼠在7~8个月达性成熟,人工饲养竹鼠4~5个月性成熟。
交配与产仔
中华竹鼠繁殖能力强,每只母鼠每年可产仔3~4胎,每胎2~6只。多者可达8只以上。野生竹鼠在7~8个月达性成熟,人工饲养竹鼠4~5个月性成熟。由于竹鼠具有刺激排卵的特点,所以繁殖必须复配2~3天才能提高受孕率。配种时间夏秋两季一般在上午8~10时和傍晚6~9时,冬春两季一般在上午6~9时和下午2~4时最为适宜。怀孕期一般为2个月左右。母竹鼠分娩后,12~36h就可与公竹鼠交配。且受孕率比较高。正常情况下脯乳期40多天左右母鼠又开始发情。产仔时母鼠不能受到惊吓,否则母鼠将不会喂养自己的幼仔。
幼体发育
竹鼠生长比较迅速。仔鼠在出生后,要以母乳脯育生长。幼鼠出生20多天,就可爬行,就能食少量的幼根和嫩茎。人工饲养的可喂饲料。45天的脯乳期过后,幼鼠体重可达0.25kg,就能独立觅食或可与母鼠隔离饲养。人工饲养2个月左右,体重可达1kg。
饲养方法
初次饲养,适宜用驯化的竹鼠为种源。作为种源竹鼠应体壮无病,无外伤。野生竹鼠对当地饲养环境适应很快,繁殖率很高,一只母鼠最多可产仔4~6只,且成活率较高,也可作为种源。
人工饲养时,根据当地植物资源情况和季节不同,可以喂竹鼠甘蔗、竹片、竹根、玉米茎(玉米)、红薯、草根等。为了加速竹鼠的成长速度,也可喂混合饲料。根据竹鼠的生活习性,应采取白天少喂晚上多投食的方法,同时采取青饲料和混合饲料混合喂养。
鼠舍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冬季为7~10℃,夏季应在27℃以下,超过32℃应采取降温的措施。鼠舍地面要求干燥、无积水,室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0~60%左右。
饲料要分批投喂,少喂勤添,忌喂水。吃不完的饲料要及时清除,同时要注意保持鼠舍的清洁。
疾病防治
竹鼠抗病力强,极少生病。但因饲料、管理、卫生等诸方面原因,可引发以下常见疾病:
便秘:症状竹鼠减食,排粪量少,粪干细小,常伴有高烧,严重时拒食,精神不振,消瘦。治疗可灌服少量的植物油。
腹泻:症状为拉稀,表现头下曲,行动迟缓,严重可导致竹鼠死亡。治疗可用黄胺类药或土霉素,同时注意饮食。
气胀病: 此病常见于幼鼠,症状表现为胃部膨胀,萎靡不振。可用黄胺类药或消化类药。同时促使竹鼠运动,让其自行恢复。
感冒: 气温突然下降或窝室潮湿、体质弱等因素引起,对病鼠可内服阿斯匹林,每次半片,幼鼠内服阿斯匹林四分之一片。
外伤:主要由于互相撕咬所致。对轻伤涂以碘酊;重伤涂碘酊后再撒消炎粉;严重者肌肉注射青霉素10万一20万IU/只,防止感染。
胃肠炎:主要由于饲料不净或某些疾病所致。应采用氯霉素6万~8万I/只或磺胺嘧啶2~3ml/只、早晚各一次肌肉注射,连用3d。
中暑:主要由烈日曝晒,通风不畅,热气熏蒸所致。应将竹鼠移到阴凉处给予扇风,或选用清热解暑药如安乃近等肌注2~4ml。
外寄生虫病:主要由于笼舍与垫草不洁所致。在被毛深处可发现半个米粒大小的褐色的活动鼠虱,应用灭蚤精或杀虫剂涂于患处。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的崇安、南平、龙溪、福州和福清等地山区,广东北部,广西中部,云南的丽江、大理、兰坪、哀牢山一带,贵州的江口和罗甸,四川中部的汉源、石棉、峨眉山、乐山、荣经、雅安、洪雅、天全、宝兴至北部的绵竹、江油、平武和南江等地,重庆,湖南,湖北,甘肃南部与四川北部的交界地区,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地区的高山区各县,以及关中地区个别靠秦岭的县,其中商洛地区可以说是中华竹鼠最北的分布范围,而且也是竹鼠科的分布北限,安徽大别山和浙江南部的泰顺也有分布。国外分布在缅甸北部。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份 |
---|---|---|---|
1 | 中华竹鼠指名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sinensis | Gray,1831 |
2 | 中华竹鼠广东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chinensis | Swinhoe, 1870 |
3 | 中华竹鼠滇缅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neowardi | Wang, 2003 |
4 | 中华竹鼠云南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pediculus | Wang, 2003 |
5 | 中华竹鼠越南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reductus | Dao & Cao, 1990 |
6 | 中华竹鼠福建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davidi | Thomas,1911 |
7 | 中华竹鼠缅北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wardi | Thomas,1921 |
8 | 中华竹鼠四川亚种 | Rhizomys sinensis vestitus Milne | Edwards,1871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