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梅花鹿

东北梅花鹿,梅花鹿东北亚种的别称。梅花鹿东北亚种是梅花鹿的一个亚种,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腿细长,善奔跑。具角,并具獠牙状上犬齿。
- 中文名 梅花鹿东北亚种
- 拉丁学名 Cervus nippon dybowskii,Cervus nippon hortulorum,Cervus dybowski
- 别称 东北梅花鹿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基本信息
梅花鹿东北亚种是梅花鹿的一个亚种,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刍。腿细长,善奔跑。具角,并具獠牙状上犬齿。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雄性第二年起生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分四叉止。雄鹿大于雌鹿。毛色夏季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为烟褐色,白斑不显著。颈部有鬣毛。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鹿有2对乳头。一岁半至两岁半成熟。每年9-11月交配,5-7月产子,每胎有一只或两只小鹿。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听觉及嗅觉发达,喜爱群居,擅长奔跑。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野生梅花鹿在中国已是高度濒危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东北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态秀美,角姿英俊,运动灵活,体成熟公鹿肩高95-105厘米,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135千克左右,1-6岁体重为60-130千克。母鹿肩高80-95厘米,体长75-90厘米,体重75-85千克。东北梅花鹿头俊秀,耳大、灵活,躯干紧凑,四肢匀称、细长,主蹄狭尖。被毛呈明显地季节性变化,夏毛艳丽,为棕黄色或红棕色;冬毛褐色或栗棕色。冬夏毛均有白斑,但冬毛白斑较淡。背中线2-4厘米宽,呈棕色或黑褐色,其两侧有4-6条排列较整齐的白斑纵列。白斑越往下而越大而圆。腹下,四肢及尾内侧被毛为白色。公鹿颈部冬毛生有卷曲鬣毛。臀斑在尾根以下呈白色并围绕着黑色毛带。公鹿角有4个杈,极个别的有5杈,无冰枝,眉枝不够发达,且离角基较高。4月初开始脱角(盘),成角到8月下旬或9月成熟。眼下有发达的眶下腺,俗称泪窝,平时呈裂缝状,其分泌的外激素用于识别本群,标示领地。

东北梅花鹿 初角茸平均干重25-30克,若在初角茸长至5-6厘米时锯下1.5-2.0厘米(俗称"破茬"),还能生长分杈的初角茸,干重可达150-200克。成年鹿1-10锯三杈锯茸鲜重平均为2.5-3.5千克,产茸最佳年龄为9锯,单产3.3千克以上。一般头锯茸、二锯的二杠鲜锯茸的鲜茸单产分别为0.55千克和0.80千克左右。16-18个月龄性成熟,配种年龄在16-28个月龄,受胎率85-95%,繁殖成活率75-85%,双胎率3%左右。公鹿的活重、屠宰率、净肉率和出肉量分别为130-140千克、55.0-64.1%、50-55%和65-75千克;母鹿相应为65-85千克、51-54%、38-43%和25-35千克。
养殖技术
东北梅花鹿养殖技术资料
1、场地的准备:鹿场搭建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场。鹿活动量较大,鹿舍占地面积每头2~3平方米,运动场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铺地,使粪便等易清扫。在鹿场周围设置栏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2、设施的准备:鹿舍、精粗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调制室、青贮窑(壕)、鹿茸和鹿其他产品加工室、兽医室、其他副业生产用的建筑。
3、技术的准备:养鹿的技术主要靠自己到书本报刊杂志中学习或者中国鹿业网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4、饲料的准备:鹿场要有足够的饲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应各种饲料的基地。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饲料1200~1500千克。
5、防疫的准备:梅花鹿抵抗力强,发病率低,在人工饲养下,发病较少,但有时也会香乙型脑炎、狂犬病、炭疽、大肠杆菌病等传染性病,在人工养殖时也要注意防治。
6、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种货源,掌握饲养的基本知识,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苗种的质量关、价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