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东北庄杂技

2022-07-07 10:34:28 百科资料

东北庄杂技,河南省濮阳市东北庄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北庄杂技形成于元末明初,流派纷呈,总体特点是乡土气息浓郁,在形体表演、耍弄抛接、乔装动物和平衡技巧等方面表现出了民族风格,富有中原民间杂技特色,以刘、乔、李三个杂技班为代表。很多村民身上都有本事,小到一粒豆子、一张纸牌、一方丝帕,大到桌、椅、车,都能拿来当道具"耍一耍"。许多民间艺人走出濮阳,成为了艺术家,为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2008年6月7日,东北庄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Ⅵ-49。

  • 中文名称 东北庄杂技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遗产编号 Ⅵ-49
  • 申报地区 河南省濮阳市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历史渊源

  《三国志.魏志.甄后传》裴松之注所引《魏书》记载了曹操的儿媳甄后八岁时观看民间马戏的故事。在明朝以前,东北庄原名叫吕楼,就是三国人物吕布的老家。

  另据史料记载,东北庄始成于唐末宋初,因地处"桑间濮上"之东北方向而得名。

  东北庄的杂技源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那时这里的水、旱、蝗、疫灾害频繁,加上兵荒马乱,农民的生活很穷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迫于生计,当时有不少人就向江湖艺人学了一些"小把戏",然后挑担推车走乡串村卖艺谋生。就在这个玩"小把戏"的过程中,东北庄人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也不断吸收其他地方艺人的长处,使"小把戏"的内容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杂技艺术。到了清朝中期,东北庄的杂技已经是很红火了,全村结成了十几个杂技班,从事杂技的艺人占了全村总人数的一多半,艺人们表演的倒立、肚顶、转碟、上高杆、马术等,动作优美而又惊险。

  那个时候比较出名的有刘家、乔家、李家几个杂技班。其中刘家班的班主刘二有手绝技,他能在额头前叠几枚铜钱,然后把一杆红缨花枪直直地向上抛出几丈高,接着让急速下落的枪锋掠过额头穿过铜钱沿着眉间顺着鼻梁一溜儿扎地,其定位把握之精确与枪锋落下之险状,让观者目瞪神惊。据说这个节目除他之外没有第二人能表演,人称"刘二花枪"。乔家班的故事也多,最早的乔恩海练就一身绝技,三个儿子也都是乔家班的主要演员。

  最初乔家班的舞台都是"明场子",阵锣响,几声吆喝,便有观众围成圈子,艺人们就站在圈子中间表演各种各样的绝活。"明场子"兴了好长时间,后来被"布搭篷子"所代替,有了专门的舞台和固定的观众席,艺人也从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了几十个人。不过当时的乔家班还很不起眼。真正让乔家班乃至整个东北庄杂技走出中原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舞台的,是乔恩海的孙子,也就是乔恩海长子乔进美的儿子乔治清。他在一次演出时与吴桥张家班班主的闺女张素真相遇并相爱,后来结为秦晋之好。夫妇俩汲取两家杂技的精髓,把杂技艺术中的武术、气功、驯兽、马术和魔术等融为一体,增添了不少新奇的杂技节目,并在原来的班社基础上组建了以东北庄子弟为主的新的乔家班。新的乔家班名气越来越大,不仅经常进京到宫里演出。而且清代乾隆年间,"乔家班"曾奉清廷之命,到朝鲜、日本、俄罗斯、菲律宾、印度等20多个国家演出过。

杂技特色

  东北庄杂技在长期的流动演出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东北庄杂技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南北杂技派别的艺术营养,既有北派杂技的粗犷豪放、热闹红火,又有南派杂技色彩缤纷、抒情细腻的特点。既有戏剧、武术的劲健惊险,又有舞蹈、体育的轻捷柔韧。

  东北庄杂技,将武功、气功、跑马、变戏法和带彩绝技等融入杂技。《双层晃板》《草帽》《女子排椅》《晃梯》《轻蹬技》《顶碗》《飞叉》等是东北庄杂技比较有名的节目。

  东北庄杂技保留的传统节目

  马术:骑在马上做各种动作,或倒立藏马肚,或从左右两侧上马下马,与马达到和谐一体的境界。上杆:在地上竖一高十几米或更高的木杆或铁杆,四角用钢丝或绳子缀紧,同时上多人在上面做各种动作,如对头挂、小吊子等。

  蹬大缸:一个人仰卧在地,多人把重达几百斤的大缸放在他的脚上。有时缸中钻一人,或缸上站人做倒立、拿顶等惊险动作。

  千斤大力士:一人平躺两条板凳中间,磨盘或石条压在其身上,负重可达五千斤。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东北庄杂技有广泛的传承、传播基础,挖掘和整理东北庄杂技艺术对于中国杂技艺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承状况

  东北庄现有杂技世家13家,杂技道具、文物一千余件,老艺人以授徒方式传承技艺。必须注意的是,东北庄杂技中许多不借助道具表演的传统项目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挖掘保护。

  传承人物

  乔天福,男,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东北庄杂技,申报地区为河南省濮阳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濮阳市华龙区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获得"东北庄杂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3年以来,东北庄籍的杂技演员在国际杂技大赛中拿到的大奖就有38个,独创的《轻蹬》《高车踢碗》《飞叉》《双竿飞人》《三节晃梯》和编排的传统杂技《蹬大缸》《空中飞人》等令人惊叹。乔家班第六代传人乔中原等还到美国、日本执掌杂技教练。

  衍生作品

  "世界艺术之都"的奥地利曾两次派国家电视台来村里采访,拍摄了一部《东北庄杂技》的专题片。

  35集电视连续剧《杂技东北庄》就是以乔家班的人物为依据制作而成,并且在濮阳东北庄实景拍摄。

文化轶事

  传说故事

  中原杂技博物馆,馆内有一座双臂举鼎的勇士雕像。勇士名叫孟贲,据《史记》记载,孟贲是战国时期卫国大力士,公元前307年,孟贲到洛阳,正赶上秦武王带重兵在周室太庙观看九鼎。九鼎乃天下王权神器,一般人不能动。秦武王年轻气盛,点名要与孟贲比试举鼎。孟贲抓住一只巨鼎举过头顶,又稳稳放回原地。秦武王也举起了一只巨鼎,他用尽了力气,两眼出血,巨鼎落地时砸断了他的膑骨不治而亡。东北庄人崇侠尚武,孟贲成为后世崇拜的对象。这种对力量的崇拜,演化成杂技节目中的举磨盘、蹬大缸等力技项目,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习俗活动

  东北庄村有三大姓:乔、刘、李。大姓都有自家祠堂,墙上挂家布,面记载着自创始人以降的一代代传人的名字。每逢重大节日,乔家后人从外地赶回来,每天在祠堂里跪拜烧香祭祀先人,人越多香火越旺。赶上春节时还会在祠堂院里唱大戏放烟花。

  东北庄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槐树,村里人都称它槐仙爷。每年春天,外出谋生的杂技艺人,出发前都要来老槐树下磕头祭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