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世事两茫茫

2022-07-12 20:13:01 百科资料

《世事两茫茫》作者: 孙启予 孙力予。出版社: 明文出版社。发行: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长篇小说《世事两茫茫》分上、下篇,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故事,上篇《惊天动地-乱》,写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

  • 书名 世事两茫茫
  • 作者 孙启予、孙力予
  • 出版社 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年2月
  • 定价 HK$ 72

内容简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华文化浓侬的杭州自古多故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如今的《世事两茫茫》凑一个热闹,说的都是感人至深凄怨的爱情故事。

  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惊天动地—乱》讲的是武斗中的计谋;下篇《刻骨铭心—爱》讲的是爱情促和谐。

  全书贯穿一条线索,说的是青年女工章小雯因为吹了一个牛,说她的男朋友自装的收音机水平高,能收到‘美国电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文化大革命中,她的男友赵国良就此因收听敌台之罪而被揪斗。从此这对情侣余生坎坷。然而他们心中的爱,激励着彼此,男主角赵国良认为:“困难重重痛苦的爱比起一路顺风幸福无碍的爱更加刻骨铭心。”这是他俩用一生得出的结论。尽管他们无法组成家庭,但是他俩彼此在心中一生牵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赵国良的情敌,章小雯的现任丈夫,刘加亭却对章小雯说:“世上的人只知道‘爱’可以战胜一个人,其实我的体会是‘不爱’更撕心裂肺,同你在一起,我受尽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没完没了的痛,心不在我身上啊!你是用‘不爱’战胜我的,我彻底的输了。”这是这个专横跋扈,通过诈骗、威逼得来的十年夫妻生活的结论和他的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孙启予:美国硅谷某世界500强电脑公司高级软件工程师,家有儿女。

  孙力予:美国旧金山某世界500强连锁超市员工,单身。

创作背景

  长篇小说《世事两茫茫》分上、下篇,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故事,上篇《惊天动地—乱》,写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

  亲身参与过文革时武斗的人大都已经七老八十了,有些已经作古。要尽快从这些人的嘴里挖掘出事件的真相,写成文字是抢救中国历史的大事,刻不容缓。

  小说《世事两茫茫》的作者本着这个信念,根据他俩父亲参与运动的经历和他对人生的理解写成这本书。

  下篇《刻骨铭心—爱》,说的是文革以后,改革开放的年代。赵国良平反后去了美国,现在他以财大气粗的外商身份来中国投资。为了找寻他的情人章小雯而来了杭州,因而展开了一场与他的死敌刘加亭争夺章小雯母女的战斗。而此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优势在赵的一边。美元和权势在情场的博弈是下篇的看点。更糟的是赵的恩人,工程师江心舟和金梅的女儿竟同刘加亭和前妻所生的儿子相恋相爱,而极大激怒了江心舟。一桩桩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

出版信息

  世事两茫茫作者:孙启予孙力予

《世事两茫茫》封面

  出版社:明文出版社

  发行: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字数:190000

  ISBN:978-988-8081-87-5 定价:HK$72

影响

  小说《世事两茫茫》出版后,又在新浪厚君博客中介绍了部分章节以来,才150天,已经有了4000多人次造访。关注人气已达140多人,得到热情的回响。如上篇终结篇这一小节(惊天动地—乱,其实乱的在人心)就有90多人阅读,24人评论,1人转载,7人收藏。读者包括香港和内地。其中有一位香港读者还强调在今年(2011年)香港书展上慕名买了这本书。也有一位广东的读者,已发表评论和留言十多篇,令人感动。

艺术特色

故事结构

  全书始终贯穿一条线索,说的是青年女工章小雯因为吹了一个牛,说她的男友自装的收音机水平高,能收到美国电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文化大革命中,她的男友赵国良因此被揪斗。心存歉意的章小雯不逃避而于人为善的对男友负责,后因故嫁了别人,但他精心养育她和赵国良的私生女,并寻找补偿赵的机会。从而导致出跌宕起伏婉转凄怨的爱情故事。

人物个性

  人物个性突出。每一个人都有明显的性格,特别可贵的是其中有几个人物,如韩元,严志高之类更是当年时代的典型人物。有些可爱,有些厌恶,令人感叹。

语言特点

  来自于生活的语言生动幽默,作者尽力提高语言的优雅,特别富有中华文化,大量采用成语和歇后语。并多次运用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经典,例如:望梅止渴、人在曹营,心在汉、管仲的故事等等,读后令人遐想又深思。

蒙太奇

  上篇《惊天动地—乱》用的是收音机;下篇《刻骨铭心—爱》用用的是紫红色豪华轿车。

阴阳交替

  阳:阿珍把收音机放在备件车间仓库的零件架上,用明显的手法吸引韩元。

  阴:小洪发现收音机丢弃在大会议室的大柜上,认为是老天保佑,正好被他看见。殊不知是有人做了手脚。

从点到面

  从一个墙门和一个工厂发生的故事,联系到一个城市直到中央,从而反应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真相和历史的教训。

疑问解答

  许多读者提出一些疑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装半导体收音机

  问:装半导体收音机已是文革后期的事了,书中却是文革前的事情,与事实不符!

  答:您说得不错,很有见地。不过当年个体组装的无线电收音机不是半导体,而是电子管的。如今人们的见解收音机必定是半导体的,所以我说你的评论是正确的。我在小说中描写的收音机是电子管的。我家在我爷爷的手里就有了电子管收音机。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这台收音机可以收到境外电台,并且也可以收到延安的中共电台。我家有人喜欢听后者。在当时也是极端危险的行为。这台收音机后来转入了我大伯手里。这里有个故事,有一年,我奶奶的一个亲戚来我家探亲,我奶奶为了让他见识什么叫收音机,拿出来表演,结果烧坏了全部的电子管,原因是这台美国生产的收音机电压是110v。国内是220v。要用机外变压器降压,由于我奶奶插错了插座,电压不降反升,因而报废。我大伯是上海交大电讯管理系毕业,他设法买来了电子管而修复,收音机自然到了他的手里。由于电子管用久了也会烧毁,所以他家收集了好几套备用电子管。可见电子管是可以买到的。其他的零件,如电阻,电容之类就更不在话下了。当时大城市里自装收音机的大有人在。

  ​收听美国电台

  问:那时收听境外电台的事,人们都十分小心啊,怎么会对别人讲呢?????

  答:我描写的背景工厂里有一位冷作工,也就是做铁皮生活的。他装了一台收音机,在车间里吹牛说,可以收到美国电台。后来在文革中受到批斗,但没有送去劳改,因为他是一名工人,而且平时工作很好,就宽大了。

  小说来自于生活。但不是百分之百,不知各位能否宽容和认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