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
- 挂什么科 心血管内科
- 哪些症状 心绞痛、胸痛、恶心与呕吐、心悸、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前区隐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难、轻度痛、心慌、呼吸异常、绞痛
-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
- 需做检查 血脂检查、血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心血管造影、心肌酶四项、肌钙蛋白、
- 引发疾病 心梗、心衰
病因
引起心绞痛的病因包括: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固定性狭窄(常在75%以上);②冠状动脉痉挛,如变异型心绞痛;③冠状动脉其他病变:如炎症、栓塞或先天畸形;④非冠状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严重贫血、甲亢、阵发性心动过速;⑤低血压、血液黏滞度增高或血流缓慢;⑥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或)冠状动脉痉挛。
症状
1.临床症状
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性质与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往往达30分钟,偶尔在睡眠中发作。卧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仅出现短暂或不完全性胸痛缓解。
2.临床体征
心尖部可闻及一过性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左心衰竭时可见心尖部抬举性搏动,缺血发作时或缺血发作后即刻可闻及收缩期二尖瓣反流性杂音。
检查
1.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 ST段压低或升高和(或)T波倒置,常呈短暂性,随心绞痛缓解而完全或部分消失。如果ST-T改变持续6小时以上,则提示非Q波性心肌梗死。ST-T亦可无改变。
(2)动态心电图 连续24小时以上的心电图监测,多数患者均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有 85%~95%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不伴有心绞痛等症状。对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判断,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更为敏感。动态心电图不仅有助于检出心肌缺血的动态变化,也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评估和决策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重建术的参考指标。
(3)运动心电图 适用于症状已稳定或消失的患者,常用于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亦阴性者,5年存活率>95%;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亦阴性但伴有胸痛者,其致命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相对亦低;运动试验出现缺血型ST-T改变,心率—血压乘积降低并伴有胸痛症状者,则致命性心肌缺血发作和死亡的发生率高。
2.超声心动图检查
显示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运动异常呈持久性者,提示预后不良。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可确定心肌缺血的部位。201TI心肌显像示静息时心肌缺血区放射性稀疏或缺失,表示心肌处于血流低灌注状态。
3.心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示多数患者有两支或以上的冠状动脉病变,其中约半数为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但新近发作的心绞痛和无心肌梗死或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则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居多。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斑块破裂和(或)部分血栓溶解,多表现为偏心型狭窄。冠状动脉内窥镜检查多显示阻塞性病变性质为复合性斑和(或)血栓形成。
4.实验室酶学检查
可有血胆固醇增高,心肌酶学检查无异常改变。
鉴别
对于以急性胸痛之症状首诊的病人,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心肌梗死 本病的胸痛时间较稳定型心绞痛的时间更长,常常在30min以上,且程度更严重,还有其他许多并发症状,但主要鉴别点是有ECG的动态演变和在起病6~12h后心肌酶后肌钙蛋白的序列变化。本病的预后更差,尤其是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2.主动脉夹层 本病的特征是胸背部剧烈的撕裂样疼痛,坐立不安,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体检可发现脉搏不对称,四肢血压相差大及急性主动脉瓣反流性杂音。发作时ECG无变化,心肌酶正常。本病的确诊方法是TEE和磁共振成像技术。
并发症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缺血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预防
1.一级预防措施 包括两种情况:
(1)健康教育: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控制高危因素:针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以及有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处理,当然,在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处理方法包括选用适当药物持续控制血压,纠正血脂代谢异常,戒烟限酒,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糖尿病等。
2.二级预防 采用已经验证过有效的药物,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目前已肯定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有:
(1)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已被证实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再梗死率下降大约25%;如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滞药:只要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药,尤其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后;有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可使病死率和再梗死率降低20%~25%,可采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普奈洛尔,噻吗洛尔等。
(3)他汀类降脂药:研究结果显示出冠心病患者的长期调脂治疗,不但使总病死率降低,生存率提高,而且需要行冠脉介入治疗或CABC的患者数量减少,这得益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抗炎作用,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干扰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过程等功能,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氯伐
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等均有此作用。
(4)ACEI:多应用于伴有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或心力衰竭者,已有许多临床试验结果证实ACEI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40%或室壁运动指数≤1.2,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等。
另外,针对冠状动脉造影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狭窄性病变而临床上尚未出现缺血症状者,尽管还不能明确诊断冠心病,但应视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给予积极预防,也可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并祛除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内科急症,应在CCU得到救治肝素和阿司匹林均可降低随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减少冠脉内凝血,应立即口服阿司匹林并静注肝素,如果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禁忌,可用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代替,应用噻氯匹定时需定期监测WBC,因有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险。
强化治疗几小时内就应控制住患者的症状,如24~48小时仍无效,则需要更积极的治疗。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降低了收缩期后负荷,升高了舒张压,而舒张压是冠脉血流的驱动力,通常可缓解连续的心绞痛,可用作诊断性心导管检查的心脏支持。心导管检查在冠脉搭桥术或血管成形术等血管重建术之前进行,对内科治疗反应差的患者应行血管造影术,以判明相关病变。
饮食
心绞痛食疗方:
1.组成:鸡蛋1 个、米醋60 克、红糖适量。用法:生鸡蛋打入碗中,加米醋、红糖调匀服用。每天1~2 次,连服数天。主治:气滞血瘀型心绞痛,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细涩。
2.组成:蜂蜜适量。用法:水调顿服1 碗,或加少量姜汁顿服。主治:卒心痛。
3.组成:田七药物牙膏、白酒适量。用法:每次取牙膏20 克调酒内服。主治:卒心痛。
4.组成:葱5 根。用法:捣烂,匙送入喉,灌以麻油100 毫升,但得下咽即苏。主治:卒急心痛,牙关紧闭,诸药不效。
5.薤白粥,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与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
6.粳米100克煮粥,半熟时加入薤白10-20克,同煮熟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胸闷不适或心绞痛,慢性肠炎菌痢等症。
心绞痛吃什么好?
1.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
2. 多吃海鱼和大豆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
3. 平时可多吃食用有利于降血糖和改善冠心病症状的食物,如大蒜、洋葱、山楂、黑木耳、大枣、豆芽、鲤鱼等食物;
4. 可吃些丹参、灵芝等中药,喝些护心养心的茶,如天草丹参保心茶,丹参对冠心病有很好的疗效。
心绞痛不适宜吃什么?
脂肪餐
大量、长期食用高脂食物如油条、肥肉等,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管腔变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
饮酒
长期酗酒者是冠心病的发病诱因。饮酒后酒中乙醇等成分进入血液,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发作。
辛辣刺激性食物
辣椒、生姜、大葱、大蒜、蜀椒等辛辣食物,性味辛温燥烈,食用后经吸收进人血液,可使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患者发病。
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动物的脑子、骨髓、肝肌及其他内脏和蛋黄、少数鱼类(如墨鱼、鱿鱼等)及贝壳类(如蚌、蛏、蚬、蟹黄等)、鱼子,均富含胆固醇,经常食用,可升高血浆中胆固醇,引起或加重冠心病。
浓茶和浓咖啡
浓茶和浓咖啡中所含的大量茶碱和咖啡因可兴奋中枢神经、心血管,从而引起心跳加快、心律失常,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心绞痛。
血管收缩药
肾上腺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收缩血管,可导致心脏缺血。冠心病患者血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因此慎用血管收缩药对防止血流减少是很有意义的。
补益药物
人参、黄芪、十全大补丸等补益类药物用后易加重心绞痛发作的症状,不利于本病的治疗。
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