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不日进则日退

2022-07-09 13:29:50 百科资料

人们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出自--顾炎武《与友人书》:"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14] 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 中文名称 不日进则日退
  • 外文名称 No rijin, day to go back
  • 出处 《与友人书》
  • 作品体裁 散文
  • 创作年代 明代

原文

  顾炎武《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⑨之好学也。"夫以[14] 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⑩乎?"

翻译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囿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旁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品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与别人交流,囿于个人的小天地,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就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来源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作品名称:与友人书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顾炎武像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作品体裁:散文

字词注释

  1选自 清代 顾炎武 《与友人书》

  2为学:做学问。

  3 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4方;地方。指某地。

  5习染:染上某种的习气。染:沾染。

  6穷僻之域:形容贫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7资:资费、费用。

  8犹当:还应当。 并且应当。

  9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10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

  11庶(shu)几:差不多。

  12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3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4济:有利,有好处

  15域:地方

  16丘:孔子

  17邑:地方

  18与稽:进行探讨

  19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

  20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