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
下脘,出《针灸甲乙经》。下脘别名幽门。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中文名 下脘
- 隶属经络 任脉
- 出 处 《针灸甲乙经》
- 操 作 直刺1-1.5寸
- 功 能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名称释义
下与上相对,脘同管。穴在脐上2寸,适当胃的下口处,主治胃疾,因名下脘。
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处。
解剖
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
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呕逆,泄泻;虚肿,日渐消瘦。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
操作
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运用
研究表明,针刺下脘穴对肠、胃功能有调整作用,使肠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正常。可促进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胃液分泌虽保持高分泌状态,但胃的总酸度和自由酸度多趋于正常化。针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配伍
配天枢,消积化滞,治肠鸣腹胀;配中脘、内关,温中和胃,治疗呕吐胃痛。
功效
本穴有健脾利湿、促进小肠吸收、散怯肠腑瘀 滞之效。本穴所以有此功能,是因脾恶湿、喜升,六腑气寒,脾不运化,必然影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而致泄利腹内肠鸣;若运化失常,气阻不畅,必生食滞闭阻之疾,针灸下脘可达温中化湿,消积化滞之效,故可治疗腹痛肠鸣、饮食不化、呕吐反胃等。
附注
足太阴、任脉之会。
相关论述
《针灸大成》:"六腑气寒,谷不转化。"
《针灸甲乙经》:"在建里下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