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十愆
三风十愆,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fēng shí qiān,意思是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出自《尚书·伊训》。是商朝为惩治职官犯罪的规定。伊尹制定了禁止"三风十愆"的官刑。若国君有巫风、淫风、乱风三类恶劣风气以及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殉于货色,恒于游畋,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十种与之相关的行为,臣下不进行劝谏、阻止,臣下将受到墨刑的处罚。一般贵族官吏有这种行为,则要被处以罚金。
- 中文名称 三风十愆
- 拼音 sān fēng shí qiān
- 出处 《尚书·伊训》
- 注音 ㄙㄢ ㄈㄥ ㄕㄧˊ ㄑㄧㄢ
成语解释
解释
三风是指:巫风、淫风、乱风,是存在于官僚阶层的三种风气。
十愆是指:歌、舞不时,贪于货、色、游乐,田猎忘返,轻侮圣人之言论,拒绝忠直之人的规劝,疏远有德的长者,与顽劣不肖之徒朋比为奸。
历史背景
夏朝的帝王孔甲,常常沉湎于酒色歌舞,无所事事,不理朝政。当时把这股歪风称为"巫风"。"巫风"蔓延,夏朝从此一蹶不振,传至五代而被商所灭。商汤总结夏朝灭亡的教训,特地制定了一种法律制度,叫做"官刑",针对官吏专门制定的刑罚,以警戒公卿百官,也就是打击当时官吏中存在的"三风十愆"的歪风邪气。"三风"(如巫风、淫风、乱风)和"十愆"(如嗜酒淫乱,追求财物和女色,游荡取乐,不听圣人劝告,拒绝中肯的诤言,疏远德高望重的年老长者,与无知之辈为伍),如果不制止,不杜绝,那就会导致家丧国亡的结局。因此"官刑"规定,凡是官吏,不管其职位高低,只要违反"三风十愆"中任意一项,均要处以墨刑,并被送到专司教化的官吏(蒙士)那里去接受训诚。
成语出处
《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成语用法
示例:
~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宋·苏轼《骊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