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三芒草

2022-07-05 05:14:11 百科资料

三芒草(学名:Aristida adscensionis L.)是禾本科、三芒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坚韧,有时具砂套。秆具分枝,丛生,光滑,直立或基部膝曲,高可达45厘米。叶鞘短于节间,光滑无毛,疏松包茎,叶舌短而平截,膜质,叶片纵卷,圆锥花序狭窄或疏松,分枝细弱,单生,多贴生或斜向上升;小穗灰绿色或紫色;颖膜质,披针形,脉上粗糙,两颖稍不等长,外稃明显长于第二颖,中脉粗糙,背部平滑或稀粗糙,基盘尖,芒粗糙,两侧芒稍短;内稃披针形;薄膜质,6-10月开花结果。

广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河南、山东及江苏。生长在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黄土坡、河滩沙地及石隙内。

三芒草可用作饲料;须根可作刷、帚等用具。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 中文名称 三芒草
  • 拉丁学名 Aristida adscensionis L.
  • 别名 三枪茅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一年生。须根坚韧,有时具砂套。秆具分枝,丛生,光滑,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5-45厘米。叶鞘短于节间,光滑无毛,疏松包茎,叶舌短而平截,膜质,具长约0.5毫米之纤毛;叶片纵卷,长3-20厘米。圆锥花序狭窄或疏松,长4-20厘米;分枝细弱,单生,多贴生或斜向上升;小穗灰绿色或紫色;颖膜质,具1脉,披针形,脉上粗糙,两颖稍不等长,第一颖长4-6毫米,第二颖长5-7毫米;外稃明显长于第二颖,长7-10毫米,具3脉,中脉粗糙,背部平滑或稀粗糙,基盘尖,被长约1毫米之柔毛,芒粗糙,主芒长1-2厘米,两侧芒稍短;内稃长1.5-2.5毫米,披针形;鳞被2,薄膜质,长约1.8毫米;花药长1.8-2毫米。花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干山坡、黄土坡、河滩沙地及石隙内,海拔300-1800米。

三芒草

分布范围

  产东北、华北、西北、河南、山东及江苏;广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大西洋亚森森岛。

三芒草

主要价值

  本种植物可用作饲料;须根可作刷、帚等用具。

  羊、绵羊、骆驼和马均喜食三芒草,在夏、秋、冬季各种牲畜均采食,但在其颖果成熟期带芒的颖果外作变硬,基盘锐尖,会钻入放牧羊只的毛中,刺伤皮肤和口腔粘膜,也会钉入骆驼和羊蹄中,故在三芒草集中生长的牧地放牧时。应避开这个时期,以防受其伤害。就化学成分言;三芒草在较幼嫩的抽穗期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胡萝卜素,这对幼家的生长均至关重要。缺点是粗纤维含量较高,而钙和磷偏低。到果熟期,粗蛋白质迅速降低,而无氮浸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倍增(表2)。果熟期所含能量也偏低,其代谢能价只有7.09MJ/kg干物质,相当于低等于干草的能量价值综合评价,三芒草应属于中等饲用植物。

三芒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