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三潭枇杷

2022-06-25 08:26:50 百科资料

三潭枇杷,安徽省歙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三潭枇杷果形圆润,色泽艳丽;果面洁净,茸毛完整,光滑细腻;皮薄肉厚,甜酸适度;柔嫩多汁,细腻化渣,清香爽口。

2015年10月,三潭枇杷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 中文名称 三潭枇杷
  • 外文名称 Santan Loquat
  • 产地名称 安徽省歙县
  • 品质特点 果形圆润,色泽艳丽
  •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三潭枇杷果形圆润,色泽艳丽;果面洁净,茸毛完整,光滑细腻;皮薄肉厚,甜酸适度;柔嫩多汁,细腻化渣,清香爽口。

历史渊源

  宋淳熙二年(1175年),罗愿所撰《新安志》中有三潭枇杷记载。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许承尧著《歙县志》提到瀹坑、瀹潭、章潭、绵潭一带出产枇杷最多,富岱及打猎黄村亦产之,移栽数次则肉厚核小。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歙县枇杷》记载,歙县枇杷产量多时,大有供过于求之势。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天气奇寒,着果大树,多被冻死,全区所产不及担,损失极巨。

  1978年,徽州地委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三潭枇杷生产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产地环境

  三潭枇杷主产于歙县境内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故名。称为"三潭",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村一带,群山环抱着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山峦环抱,"三潭"特有的小气候,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的气候,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三潭枇杷"种植面积1.2万亩,有大红袍、光荣种等20多个优良品种,丰产年份产量超过1万吨,年产值约2000万元。

产品荣誉

  2015年10月,三潭枇杷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21年9月13日,入选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三潭枇杷产地范围为安徽省歙县新安江流域的3个乡镇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具体包括深渡镇的漳岭山村、绵潭村、漳潭村、三源村、漳村湾村、淮源村、深渡社区;坑口乡的瀹潭村、金龙潭村、薛坑口村;徽城镇的南源口村、南屏村。

质量技术要求

  品种

  红肉类:大红袍、光荣、朝宝、金水等;白肉类:白花、鸭子白等;黄肉类:黄袍、东来等。

  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壤,土壤质地为砂壤土;pH值5.5至7.0;有机质含量≥1%。

  栽培管理

  苗木繁育:本砧嫁接育苗。

  栽培技术:

  定植时间:分春植和秋植。春植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

  栽植密度:≤44株/667m。

  施肥:年施有机肥≥30t/hm。

  花果管理:每个花穗大果型留2至3个果,中果型留3至5个果,小果型留5至7个果。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采收

  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红(黄)肉类果实转黄、白肉类果实转淡黄时分批采收;雨天禁止采收。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

  红(黄)肉类≥9%

  白肉类≥11%

  总酸量

  红(黄)肉类:≤0.7g/100mL果汁

  白肉类:≤0.6g/100mL果汁

  固酸比

  红(黄)肉类≥16:1

  白肉类≥20:1

  单果重

  ≥20g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