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三摩地

2022-06-26 06:30:06 百科资料

三摩地又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三摩钵底又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是禅定的一种。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

  • 中文名称 三摩地
  • 外文名称 Samadhi
  • 又称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昧地等
  • 属 梵语
  • 梵音 Samadhi

三摩地

梵语直译

  Samadhi,梵语直译为:合神/合一。含义是:意识结合到一起、绑定到一起。旧译:三摩地、定。

  "合神"有两级:

  1)有想合神:有显意识思想。(旧译:有寻有伺)

  2)无想合神:无显意识思想,只有潜意识习惯。(旧译:无寻有伺)

  "无想合神"有两级:

  1)有种子合神:有潜意识习惯/业力种子。(旧译:无寻有伺)

  2)无种子合神:无潜意识习惯/业力种子。(旧译:无寻无伺)

现佛教含义

  显扬二卷六页云: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

十一解

  二解 如三三摩地中说。

  三解 瑜伽三卷七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又云:三摩地作何业?谓智所依为业。四解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五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

  六解 瑜伽六十三卷八页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

  七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八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十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十一解 界身足论上二页云:三摩地云何?谓心住、等住、现住、近住、不乱不散、摄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史料记载

  "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 ps: 下段应理解为:于三摩地中,照见本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非三摩地就是不生灭处。

  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死请柬》一书中,第一章--中国禅的形态种种<那是一只野狐狸文中>.惠能的一个弟子南阳慧忠是当时的国师,后来有个有神通的"大耳三藏"到京城来,被传得很神异,慧忠便被请去试试这大耳三藏的真伪。他问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国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猴戏?"慧忠说:"对。"然后入定了一回,问:"现在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现在在江边看赛舟。"慧忠说:"是。"然后深入禅定,又问:"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回答不上来。慧忠说:"你这狐狸精!"便让人把他驱逐出长安了。据说此时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里。这个故事不知道是怎么传下来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