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阿僧祇劫

菩萨从初发愿做佛到圆满具足运用一切智,也是圆满修得三十二相的过程,也是圆满具足运用十二因缘甚深智慧的修行过程,佛表法为三大阿僧只劫。
如《宝云经》:"世尊。如来不从阿僧只劫积集功德耶。佛言不尔。何以故。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阿僧只修集所得。"
- 中文名 三大阿僧祇劫
- 时间 70亿年以上
- 方面 大乘佛教
- 类型 佛类
基本简介
指菩萨由发心至成佛的修行期间。又作三阿僧祇、三僧祇、三劫。‘阿僧祇’梵语作asam!khya或asam!khyeya,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原意是指数目的最大极限。‘劫’是时间名,梵语作kalpa,译作长时,意谓长远的时间。‘劫’有大中小之分,此处指大劫。三大阿僧祇劫即三个大阿僧祇劫,是菩萨积集菩提资粮的时间
基本概括
一般将此三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为一期,分成三期。但关于各期的修行经历与成就,诸经所说不一。如《优婆塞戒经》卷一云(大正24·1039a)︰‘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谓初阿僧祇劫逢事七万五千佛,第二阿僧祇劫逢事七万六千佛,第三阿僧祇劫逢事七万七千佛。《大智度论》卷四谓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宣我于来世当作佛而无所畏。
关于三劫与修行位次之配列,经论所说并不一致。小乘家说三十四心断结成道,故无菩萨三祇之位次可论,但天台《四教义》卷四以之配于声闻的位次,谓初阿僧祇是所谓外凡,即得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之位;二阿僧祇劫是内凡中的暖位,亦即用暖法智慧修六度之位;三阿僧祇劫是顶位,即行六度,于四谛观解分明之位。
大乘佛教方面,《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谓一切住总经三无数大劫方得圆证︰经第一无数大劫,勇猛精进者次第证得极欢喜住;经第二无数大劫,证得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经第三无数大劫,证得最上成满菩萨住。《摄大乘论本》卷下谓,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与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无功用行补特伽罗自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说以地前所经的时间为初阿僧祇,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
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另出七阿僧祇、三十三阿僧祇的说法。七阿僧祇之说以地前有三阿僧祇,地中有四阿僧祇。三十三阿僧祇劫之说谓地前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十地中地地亦各有三阿僧祇,其劫量与前之三阿僧祇等。《法华经玄赞》卷一分大中小劫论其劫量,谓三十三阿僧祇中,七地已前为小,八、九、十地为中,地前为大。
《华严五教章》卷下之二谓,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经三阿僧祇,但此劫数不同于小乘。若依终教,有定、不定二义。言菩萨修行决定经历三僧祇,即定三僧祇,此是约化仪,又约实报而言,言非仅经三僧祇,须经无量不可计数阿僧祇,即不定三僧祇。此与于其余杂类世界立时者不同,是约佛德无限量而言。此外,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因一念不生即说是佛。若依圆教,一切时分皆悉不定,因诸劫相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