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吱儿

三吱儿是一道菜品,又名蜜唧。
主菜为刚出生的活老鼠,食客用筷子夹住活老鼠,它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再来将它沾上调味料时,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当食用者把小老鼠放入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三吱儿由此得名。
- 中文名 三吱儿
- 英文名 three sounds
- 主要食材 幼鼠,蜂蜜、酱油
- 别名 蜜唧、三吱一点红、三叫
- 起源 唐代
菜品起源
三叫鼠,又名三吱儿、蜜唧 。是岭南的獠人(壮族人 )的一种菜名 。古时的菜,随着社会发展,渐渐的已经不食用了。所以现在已经不是常见名菜了,纯属噱头。
此物最早见于唐代的记载,据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

大概的意思是说:岭南的獠人 (壮族人 )喜欢吃"蜜唧",就是把还没睁开眼、全身通红的幼鼠,喂以蜂蜜,摆在筵席上钉住,鼠崽蠕动爬行。用筷子夹起一咬,鼠崽唧唧叫唤,所以叫作蜜唧。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里有一篇《严助庙》,述及众多祭祀贡品时,归于"非理"类的有"云南蜜唧、峨眉雪蛆"(卷四)。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鼠"条载:"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用献亲贵。挟而食之,声犹唧唧,谓之蜜唧。"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粤肴有所谓蜜唧烧烤者,鼠也。豢鼠生子,白毛长分许,浸蜜中。食时,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际,尚唧唧作声。然非上宾,无此盛设也。其大者如猫,则干之以为脯。"
名字来历
蜜唧: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

三叫鼠:筷子夹起--鼠一叫,酱碟里一蘸--鼠再叫,送入口中一咬--鼠又一叫,所以这道菜名为"三叫"。
三吱儿:吱儿在北方话之中是拟声词或动词,既是小老鼠叫的拟声,又有叫的意思。含义同三叫鼠。
刚出生的小老鼠(活的)一盘,调料一盘。食用者用筷子夹住活老鼠,老鼠会"吱儿"的叫一声,(这是第一吱儿),收到调料里时,鼠又会"吱儿"一声,(这是第二吱儿),当放入食用者口中时,鼠发出最后一"吱儿"(共三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