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地锦

三叶地锦(原变种)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 中文名称 三叶地锦(原变种)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嫩时被疏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卷须总状4~6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顶端嫩时尖细卷曲,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叶为3小叶,着生在短枝上,中央小叶倒卵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长6~13厘米,宽3~6.5厘米,顶端骤尾尖,基部楔形,最宽处在上部,边缘中部以上每侧有6~11个锯齿,侧生小叶卵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3~5厘米,顶端短尾尖,基部不对称,近圆形,外侧边缘有7~15个锯齿,内侧边缘上半部有4~6个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下面中脉和侧脉上被短柔毛;侧脉4~7对,网脉两面不明显或微突出;叶柄长3.5~15厘米,疏生短柔毛,小叶几无柄。多歧聚伞花序着生在短枝上,花序基部分枝,主轴不明显;花序梗长1.5~3.5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梗长2~3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卵椭圆形,高1.8~2.8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0.6~0.9毫米,花药卵椭圆形,长0.4~0.6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扁球形,花柱短,柱头不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0.6~0.8厘米,有种子1~2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基部急尖成短喙,种脐在背面中部呈圆形,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从基部向上斜展达种子顶端。花期5~7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气候,但又耐寒,在中国可栽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喜光,又耐荫。喜湿润肥沃土壤,但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中也能生长,对土壤及气候的适应能力很强。
地理分布
产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山坡林中或灌丛,海拔500-3800米。缅甸、泰国、锡金和印度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
种子的采集与处理
种子可于9~10月果熟后采收,每果含1~3粒种子。采收后将果实堆放数日,待果肉软腐后再搓去果肉,用水漂洗去杂后即得纯净种子。种子阴干,秋播或在室内干藏后春播。春播种子需进行催芽处理。方法:在播种前50~60天,将种子用干净的冷水浸泡10~12小时,反复搓洗,捞出种子,再浸入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3~4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后将种子混入3倍体积的干净湿河沙中,置于10~15℃下保持60%的湿度,50天后种子开始裂嘴,待有1/3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
播种
宜在5月上旬进行,可采用床面条播,播前应灌足底水,水渗入床面稍干后开沟播种,沟距15~20cm,播深1~1.5cm,播种量25g/m,9kg/亩(667m,下同),播后浇水覆膜,上方遮阳。
苗期管理
一般种子播后10天左右即能发芽出土。当苗高5~8cm时,逐渐撤除覆膜和遮阳棚。6~7月适时间苗、除草、松土和追肥。苗木可按一般苗木管理。当年苗高50~80cm,产苗量100株/m,3.6万株/亩。10月下旬起苗假植防寒越冬,翌春移栽,株、行距20×50cm,秋后苗高1~1.5m即可出圃定植。
扦插育苗
春、夏均可扦插。春插宜在4月下旬进行,插穗要选取直径为0.5~1cm的健壮休眠枝,剪成长10~15cm带有2~3个芽的段,插入土中2/3,然后浇水覆草,保持床土湿润,插穗萌芽后撤除覆草。夏插在7月上旬进行,剪取当年嫩枝,剪去叶片,随剪随插,加强遮阳和浇水,20天以后开始生根,成活率达90%以上。在落叶后发芽前移栽,可适当剪去过长藤蔓,以利操作,最好带宿土。
埋条育苗
4月下旬剪取长100cm1~2年生枝条,按20cm行距埋入苗床10cm深,踩实,经常浇水,以保持床面湿润,一般1个月后即能生根,每根枝条可繁殖新植株6~8株。苗木出土后要适时除草、松土和追肥,秋季起苗、分割、假植越冬,翌春移栽。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辛、甘,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散瘀。用于风湿骨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