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七月流火

2022-06-28 04:51:22 百科资料

七月流火(qī yuè liú huǒ),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名,即大火星、心宿二,现代天文学中的天蝎座α。每年农历六月出现时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因讹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七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 中文名 七月流火
  • 外文名 Wildfire In July、 baking July
  • 拼音 qī yuè liú huǒ
  • 出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 释义 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成语资料

  "七月流火"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中的《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即指"心宿",就是"大火"星。每年仲夏午月黄昏,"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黄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此处的"流"不是流星的流。水向低处曰流,"大火"向西天下坠也是在流;"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预示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到,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七月", 指的是夏历(夏正)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九、十月份。"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诗经》年代夏历五月间(即仲夏夏至前后)黄昏时心宿二出现在天空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向下行。 故称"流火",时暑热开始减退。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这里的夏历并非"夏时"的历法,实际上夏历、殷历、周历等古六历均为战国时期所成,诗经年代杂用三正,《诗·豳风·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α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成语出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是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另《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就是说大火星(心宿二)清晨出现在正南方时,寒就退了,大火星晚上出现在正南方时,暑就退了。

  这种解释见于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

农时节令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 "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另外,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即所谓岁差,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里所描写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则要到农历八月底才能观察到。

  中国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规律,制定过历法,称火历纪时。同时也表示,事情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渐渐衰退的意思。

  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α(汉语音:阿尔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成语误解

误用简述

  夏季时节,骄阳似火,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团火。每每说到炎热,人们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词。于是,报刊杂志上一再出现诸如"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等等句子。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尽管有人对《诗经》中"七月流火"的原意提出质疑,但长期以来古人的确都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转凉。在现代中国采用阳历纪年以后,人们逐渐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虽然不断有人指出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但采用天热说法的依然越来越多。

  "七月流火"之所以被大众所误用,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火"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般意义上的火,而不知道诗中的"火"在古代是星名,指天蝎座中最亮的那颗阿尔法星。

  二是历法的不同。"七月", 指的是夏历的七月,"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另外要说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那时七月即今八月。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九月才行。

误用典例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官方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 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在这一事件之后,中国的官方媒体仍然时常使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气炎热,(权威汉语研究所和《现代汉语词典》并未承认)比如:

  一、杨曼的《夏季市场被世界杯搅火了?搅惨了?》(《市场报》2006年7月10日)一文中提到:"七月流火,高温引爆了今年的夏日经济"。

  二﹑《清凉圣境文殊界》(《京华时报》2006年7月18日)文中提到:"哪怕外界七月流火,山里却依然是'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清凉世界"。

成语争议

  注:以下见解官方并未承认

第一种见解

  《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因为《诗经》则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历七月可能非常炎热 ,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这一说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气转凉",反而可能是"天气炎热" 。

第二种见解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