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一年四季

2022-06-29 00:03:08 百科资料

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3个月。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如: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俺这出家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好是快活也呵!"

  • 中文名称 一年四季
  • 别名 春夏秋冬
  • 出处 《鲁斋郎》
  • 形成 地球的自转

释义简述

  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3个月。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夏天,天气炎热,水果成熟;秋天,气温转凉,农作物成熟;冬天,天气寒冷,有时会下雪。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俺这出家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好是快活也呵!" 张振金《五峰如指翠相连》:"﹝ 五指山﹞除了雨水的多寡之外,一年四季都春深似海。"

  春

  春是一年中四季之一。在中国,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在爱尔兰,2月、3月和4月被定为春季,在南半球,一般9月、10月和11月被定为春季。另有朱自清的散文《春》和巴金的小说《春》以及其他一些文学艺术作品

  夏

  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2.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

  4.在古文里,夏、暇两字相通。"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5.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6.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Bactria]。如:夏国;大夏

  7. 通"厦"。大屋 [big house]

  秋

  秋季是四季之一。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秋季的时候、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城市里会开始清扫大量的落叶,山区则涌进不少观赏枫红的游客们。

  字义

  秋

  秌、穐

  qiū

  <名>

  冬

  dōng 形声。字从夂(音、义同"终"),从二"丶",夂亦声。"夂"意为"终止"、"到头"、"到顶"。"丶"意为"入主"、"进驻"。"丶"和"丶"及"夂"各代表冬季的

  一个月。其中最下边的"丶"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一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在地上画出的位置),中间的"丶"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二月"(阳光所能照进的更靠里边的位置),"夂"意为"冬季的终止月(第三月)"(也就是一年中阳光所能照进的最里位置)。因为在古代冬季农闲时节,阳光是最受关注的,与屋檐阴影一样是百姓计时度日的工具(冬字的篆体最能体现阳光照射地面面积的情形),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极其重要的。

形成原因

  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因此,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区域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该区域太阳总是近乎直射,故一年中从太阳获得的能量均较高,导致该区域的气温较高,一年中变化不大,该区域称为热带。热带区域,没有四季的变化,均为夏季。通常指的一年四季,主要表现在温带,也就是太阳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到南极圈和北极圈之间的区域。南极圈指太阳照射到北回归线时,太阳所能照亮的最南纬度线,即南纬66°34′(纬度与回归线的纬度互余)。同样,北极圈处于北纬66°34′。两极圈内,会出现极夜和极昼现象。显然,北半球夏季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反之,南半球为夏季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地球表面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与太阳的入射角(光线与地球表面法线的夹角θ)之间的关系为:E ∝ cosθ

字体写法

小篆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2.同本义 [harvest;mature]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3.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 [the 12th month]

  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清·林觉民《与妻书》

  4.最后,终 [end]

  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

  5.冬,大写:冬。象声词,敲鼓的声。冬冬。

小楷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3.又如: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庄稼);秋苗(也称秋税。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秋登(秋季谷物成熟)

  4.秋季 [autumn]。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

  秋以为期。--《诗·卫风·氓》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韩愈《送惠师》

  5.又如:秋场(秋试。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猎称"秋狝",冬天打猎叫"冬狩");秋粮(秋季征收的田赋);秋荐(秋场);秋零(秋气肃杀,景物凋零);秋叶(秋天的落叶);秋严(秋气肃杀);秋黄(草木至秋而枯黄,亦指秋天枯黄的草木)

  6.年 [year]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史记》

  7.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 [period of time]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效命之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问之秋。--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8.又如:千秋(很长久的时间);秋丁(旧时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

  9.姓氏

  10.仓颉是造字,人手拉肩扛禾。千禾果实丰收归仓。

  

甲骨文

  dōng

  1.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winter]

  冬,四时尽也。--《说文》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金文

  无冬无夏。--《诗·陈风·宛丘》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后汉书·张纯传》

  2.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